[1] 高阳, 段爱旺, 刘祖贵, 等. 单作和间作对玉米和大豆群体辐射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1):7-12. [2] 刘巽浩.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作制[M].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2-25. [3] 刘登旺, 李林, 王正功. 棉花花生间作复合系统的照度、生长发育与生产力效应[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270-275. [4] STERN W R.Nitrogen fixation and transfer in intercropping system[J]. Field crops research, 1993, 34:335-356. [5] 佟屏亚. 试论耕作栽培科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J]. 耕作与栽培, 1993, 64(4):1-7. [6] 肖靖秀, 曾广飞, 郑毅, 等. 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硅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229-233. [7] ZHU Y Y, CHEN H, FAN J H, et al.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J]. Nature, 2000, 406:718-721. [8] 王子胜, 徐敏, 张国伟, 等.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东北特早熟棉区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12):3243-3251. [9] 刘洋, 李亚雄, 李斌, 等. 我国棉花加工机械关键技术的专利分析[J]. 新疆农机化, 2015(3):233-234. [10] 余艳锋, 刘晓斌, 蔡兰兰, 等. 江西省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J]. 新疆农垦经济, 2017(6):31-35. [11] 狄佳春, 钱大顺, 张香桂, 等. 常规棉与杂交棉皮棉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00, 18(4):24-26. [12] 袁玉江, 李新建, 何清. 影响阿克苏棉区棉花单产的温度要素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01, 22(1):34-38. [13] 李成尧, 鄢圣芝.四湖地区不同种植行向棉花田间小气候效应初探[J].湖北气象, 2000(2):32-33. [14] 娄善伟, 赵强, 高云光, 等. 不同密度水平对覆膜棉花田间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27(5):88-92. [15] 娄善伟, 饶翠婷, 赵强, 等. 不同种植密度下的棉田小气候特点[J]. 中国农业气象, 2010, 31(2):255-260. [16] 李树丛. 栽培措施在农田小气候中的气象效应[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4):30-31. [17] 李富先, 杨举芳, 季枫, 等. 棉花膜下滴灌田间小气候规律的试验研究[J]. 石河子大学学报, 2002, 6(2):105-108. [18] 黄国勤, 张明林, 刘隆旺, 等. 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间作生态系统小气候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14(1):76-78. [19] 罗冰. 红壤旱地的间作生态系统小气候特征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9(4):634-643. [20] 刘郁娜, 徐文修, 张巨松, 等. 杏棉间作系统棉花冠层小气候特征及棉花产量边际效应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 2011, 48(12):2176-2182. [21] 郭仁松, 田立文, 林涛, 等. 枣棉间作棉田花铃期小气候变化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4, 23(2):92-98. [22] 崔爱花, 杜传莉, 黄国勤, 等. 红壤旱地棉田间作小气候效应初步研究[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6, 39(4):290-294. [23] 李六林, 季兰. 杂种榛子不同方位叶片光合作用的日变化[J]. 林业科学, 2006, 42(12):47-53. [24] FRANKS P J, FARQUHAR G D.A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idity response, growth form and photosynthetic operating point in C3 plants[J].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1999, 22(11):1347-1349. [25] CRAIG W B, ROBERT L N, STEVE M B.Plant density modifies within canopy cotton fiber quality[J]. Corp science, 2006, 2(24): 950-956. [26] 陈昌辉, 王媛, 唐茜, 等. 梨-茶间作茶园生态效应及效益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24(4):1446-1449. [27] 马媛, 廖康, 邱晨, 等. 杏麦间作环境温湿度日变化规律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 2012, 49(1):80-85. [28] 史彦江, 卓热木·塔西, 宋锋惠, 等. 枣农间作系统小气候水平分布特征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 2010, 47(5):888-892. [29] 滕维超. 油茶-农作物间作系统生理生态及经济效益评价[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3. [30] 郭振升, 崔保伟. 3种间作套种模式对朝天椒田间生态及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23):4825-4827. [31] 袁玉欣, 贾渝彬, 邵吉祥, 等. 杨粮间作系统小气候水平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 10(3):21-23. [32] 李俊祥, 宛志沪. 淮北平原杨-麦间作系统的小气候效应与土壤水分变化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4):390-394. [33] 王秀领, 闫旭东, 徐玉鹏, 等. 玉米-大豆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12, 16(4): 33-35, 59. [34] 杨磊, 吴晗, 赵立华, 等. 玉米与大豆间作对玉米叶片气孔及光合效率的影响[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27(1):39-43. [35] 彭东海, 杨建波, 李健, 等. 间作大豆对甘蔗根际土壤细菌及固氮菌多样性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14, 38(9): 959-969. [36] 焦念元, 宁堂原, 赵春, 等.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6, 32(6): 917-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