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琳,刘盼盼,龚自明,等.不同香型襄阳绿茶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21,42(4):252-258. [2] 朱继军,张耀华,唐前勇,等.鄂北地区早期利用茶叶历史的详考[J].茶业通报,2010,32(4):187-190. [3] 张英杰,唐前勇,张耀华,等.不同机械配置对襄阳高香茶品质的影响[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1):73-79. [4] 柳洁,董庆森.湖北襄阳:万亩茶园富百姓[EB/OL]. (2024-06-12)[2024-11-12].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406/12/t20240612_39033678.shtml. [5] 高慧东. 襄阳高香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3. [6] 罗敬东,唐前勇,程一方,等.襄阳高香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4):117-121. [7] 林江. 茶叶生产气象要素分析及气象灾害防御[J].农业与技术,2017,37(11):124-125. [8] 李亚春,王友美,巫丽君,等.2013年春季低温霜冻对苏南茶树影响的评估[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8):248-250. [9] 叶建刚,金志凤,杨再强.4月7日霜冻对绍兴茶叶影响的评估[J].浙江农业科学,2013,54(9):1085-1088. [10] 张英杰,唐前勇,张耀华,等.适制襄阳高香茶的茶树品种筛选[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9):2154-2156. [11]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第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12] 韩文炎,李鑫,颜鹏,等.茶园“倒春寒” 防控技术[J].中国茶叶,2018,40(2):9-12. [13] 董书强,段永春,郑海涛,等.日照市茶树倒春寒标准探究[J].中国茶叶,2018,40(6):33-35. [14] 彭小彬,安宁,成勤,等.30年来宜昌市倒春寒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人民长江,2024,55(S1):21-25,42. [15] 何辰宇,李蓓蓓,杨菲.高温干旱对茶叶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4):215-217. [16] 李鑫,张丽平,张兰,等.茶园高温干旱灾害防控技术[J].中国茶叶,2018,40(7):38-41. [17] 杨菲. 近55年来浙江省茶叶高温干旱灾害特征及防御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18] 陆一磊,孔维财,时冬头.影响南京市高淳区茶叶生产主要气象灾害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3):608-610,616. [19] 韩路,程佳.近30年襄阳市高温天气统计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7):160-162. [20] 王柳迪. 基于风险区划的湖北省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定价研究[D].广州:广东财经大学,2023. [21] 何若兰. 浙江省茶叶综合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