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学工,林辉平,付在毅,等.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1):111-120. [2] 曹佳梦,官冬杰,黄大楠,等.重庆市生态风险预警等级划分及演化趋势模拟[J].生态学报,2022,42(16):6579-6594. [3] 余思洁,侯鹰,刘长峰,等.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驱动力及管控策略——以北京市为例[J].生态学报,2023,43(24):10443-10453. [4] 刘静,刘仁志,张瀚文,等.东江下游流域突发性重金属复合污染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学报,2023,43(18):7553-7565. [5] 陈辉,刘劲松,曹宇,等.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5):1558-1566. [6] 韩雨非,刘艳中,陈勇,等.碳排放视角下武汉市土地生态风险时空格局演变[J].水土保持研究,2024,31(2):331-341. [7] 李志福,吴永红,刘雪梅,等.基于稻虾共作系统水稻收割后水体水质及沉积物重金属风险评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1):122-133. [8] 杨靖,段禾祥,宋福强,等.2000—2020年高黎贡山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24,44(4):54-63. [9] 邬志龙,杨济瑜,谢花林.南方丘陵山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修复——以瑞金市为例[J].生态学报,2022,42(10):3998-4010. [10] 张师赫,李宝银,林玉英,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22,29(6):174-182. [11] 潘翔,石培基,吴娜.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均衡性视角的生态风险评估及管控优先区识别——以兰州市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20,40(2):724-733. [12] 蒋晨丽,陈钦兰.基于AHP法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以梅花山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3):88-94. [13] 金梦婷,徐丽萍,徐权.基于FLUS-Markov模型的多情景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预测——以南疆克州为例[J].干旱区研究,2021,38(6):1793-1804. [14] 徐泽水,达庆利.多属性决策的组合赋权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2):84-87. [15] 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1323-1329. [16] 张驰,杨力,朱俊奇,等.基于CRITIC-TOPSIS模型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J].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2022,32(5):4-9. [17] 黄大楠.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长江上游生态风险评价及预警系统可视化[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22. [18] 龚艳冰. 基于正态云模型和熵权的河西走廊城市化生态风险综合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5):169-174. [19] 杜湘瑜,尹全军,黄柯棣,等.基于云模型的定性定量转换方法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8,30(4):772-776. [20] 李德毅,刘常昱.论正态云模型的普适性[J].中国工程科学,2004,6(8):28-34. [21] 黄蕾,黄雨佳,刘朋辉,等.区域综合环境风险评价方法体系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20,40(12):5468-54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