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邹仁爱,陈俊鸿,陈绍愿,等. 旅游地生态位的概念、原理及优化策略研究[J]. 人文地理,2006(5):36-40. [2] 李向明. 略论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与选择策略[J]. 旅游学刊,2007(2):49-53. [3] 孟德友, 陆玉麒.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地发展策略研究——以黔东南州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34(21):5629-5631. [4] 汪清蓉, 余构雄. 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及竞合模式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 旅游学刊, 2008(3):50-56. [5] 陈鹰, 黄磊昌, 王祥荣. 区域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集合区生态位的研究[J]. 城市规划, 2007(4):37-41. [6] 封雪韵, 俞会新, 郝永敬, 等.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系统进化过程分析——基于生态位视角[J]. 林业经济, 2014,36(3):102-107. [7] 唐洪雷, 韦震, 唐卫宁, 等.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特色小镇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州市特色小镇为例[J]. 生态经济, 2018,34(6):122-127. [8] 纪金雄, 陈秋华.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研究[J]. 现代农业,2009(6):109-112. [9] 王兆峰. 旅游产业集群的生态化研究[J]. 管理世界, 2009(9):170-171. [10] 江金波, 余构雄.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25(5):93-97. [11] 祁新华,董观志,陈烈.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J]. 生态经济, 2005(8):92-94. [12] 张序强, 董雪旺, 李华. 旅游地间生态关系分析[J]. 人文地理,2003,18(1):14-19. [13] 李向明. 略论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与选择策略[J]. 旅游学刊, 2007(2):49-53. [14] 向延平. 旅游生态位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以湖南省张家界市为例[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15] 朱春全. 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 生态学报, 1997,17(3):324-332. [16] 王辉, 张萌, 朱宇巍, 等. 生态位视角下的沿海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以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为例[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29(1):132-138. [17] 周彬, 钟林生, 陈田, 等. 基于生态位的黑龙江省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评价[J]. 资源科学, 2014,36(6):1142-1151. [18] 金姝兰, 毛端谦, 刘春燕.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三清山大旅游圈构建[J]. 企业经济, 2011(1):61-64. [19] 马勇, 童昀.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业发展格局判识及空间体系建构[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6):1231-1241. [20] 陈红梅, 郭伟.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区域旅游文化测评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09(9):79-80. [21] 苏章全, 明庆忠, 李庆雷. 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区发展策略研究——以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0,25(6):37-44. [22] 石丹. 基于生态位的区域旅游竞合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4. [23] 向延平.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张家界市旅游市场策略选择[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5):562-565. [24] 唐黎.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福建省旅游城市竞合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7,37(12):189-194. [25] 曹园园, 李付娥, 梁留科. 基于生态位的河南各地市旅游竞争力动态分析及预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8):684-688. [26] 蔡光裕. 基于生态位的区域旅游发展评价及策略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27] 余构雄,江金波.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竞合模式比较及其区际合作研究——基于区域城市旅游生态位的测评[J]. 华东经济管理, 2010,24(2):40-45. [28] 向延平. 旅游生态位评价研究——以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 林业经济问题, 2009,29(2):185-188. [29] 张娇. 基于GIS的宜兴竹海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 2016. [30] 刘阳. 山东滨海城市旅游业生态位测评及优化研究[D]. 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3. [31] 李小明.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旅游竞争力发展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2011. [32] 戈冬梅,姜磊.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山东省旅游地竞争力研究[J]. 旅游论坛, 2012,5(2):74-78. [33] 王芳, 林妙花, 沙润. 基于生态位态势的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2(4):139-144. [34] 魏鸿雁.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黄山市区域旅游竞合研究[D]. 安徽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35] 汪清蓉, 余构雄. 基于生态位的长三角区域旅游城市竞合态势及策略[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3(6):112-118. [36] 卞显红, 沙润.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产业机理——基于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视角[J]. 人文地理,2008(6):106-112. [37] 金凯. 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及其机制分析[D]. 西安:西安外国语学院, 2018. [38] 袁立梅,王雪晶,张建春,等. 区域旅游资源生态位测评及开发策略研究——以河北环京津区域为例[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4):426-432. [39] 向延平.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发展关系分析——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09,29(6):1047-1050. [40] 郭伟,郝娟. 旅游城市生态位综合测评研究[J]. 经济问题,2010(2):117-120. [41] 周婷. 基于GIS的西安市历史文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42] 韩璐, 明庆忠, 张志坤. 边境地区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关系及协调度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37(2):73-78. [43] 李小康.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广东省旅游城市空间格局及竞合策略研究[J]. 价值工程, 2018,37(25):5-7. [44] 王健菊, 尹龙.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贵州旅游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73-76. [45] 李淑娟, 王肖, 隋玉正.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山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及空间格局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36(5):104-109. [46] 王领.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