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贺志军,罗健,王鹏远,等. 甘薯新品种引进及性状比较试验[J]. 陕西农业科学,2019, 65(11):10-13. [2] 唐忠厚,魏猛,陈晓光,等. 不同肉色甘薯块根主要营养品质特征与综合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9):1705-1714. [3] 李明福,徐宁生,陈恩波,等. 不同栽插方法对甘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6):32-33. [4] 罗鸿. 不同种植密度对脱毒甘薯产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08(6):35,60. [5] 刘亚军,胡启国,褚凤丽,等. 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商薯 9 号”产量及结薯习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2018(4):89-94. [6] 闫会,李强,张允刚,等. 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农艺性状及结薯习性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17,30(8):1739-1745. [7] 林子龙. 种植密度与钾肥对甘薯新品种龙薯14号产量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2015,46(6):1002-1006. [8] 刘中华,徐泳清,邱永祥,等. 栽培密度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2016,37(8):1452-1457. [9] 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等. 氮钾配施和栽插密度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12,27(S1):320-327. [10] 韩志军,王显权. 甘薯不同密度栽培对产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 2010(1): 44-45. [11] 蔡秋英. 品种、栽插密度及施肥方法对甘薯产量的影响[J]. 福建农业科技,2012(8): 1-3. [12] 赵丰玲, 郑建利, 刘桂玲, 等. 种植密度和收获时期对微型甘薯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6):229-232. [13] 宁运旺,马洪波,许仙菊,等. 氮磷钾缺乏对甘薯前期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3):486-495. [14] 王翠娟,史春余,王振振,等. 覆膜栽培对甘薯幼根生长发育、块根形成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4,40(9):1677-1685. [15] 孙哲,刘桂玲,郑建利,等. 优化种植密度下的甘薯产量形成特性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16,48(11):61-64. [16] ZHANG H Y, XIE B T, WANG B Q, et al.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and source-sink characteristics of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L.)Lam][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16(8):1628-1633. [17] 牛巧龙,卢显芝,田秀平,等.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过程中碳氮养分变化规律[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8):109-113. [18] 魏彦红,郁继华,冯致,等.不同添加剂对牛粪高温堆肥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2,47(3):52-56. [19] 龚小强,李素艳,魏乐,等.牛粪添加对园林绿化废弃物蚯蚓堆肥的影响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8,26(2):285-294. [20] 王瑞莹,周童,万可,等.不同类型园林废弃物堆肥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J].天津农业科学,2017,23(11):96-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