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军波,杨芳,陈艳,等.江汉平原早熟大豆新品种适应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2):2212-2214. [2] 丁希武,杜吉到,冯乃杰,等.半干旱地区不同品种大豆密度对产量的影响[J].园艺与种苗,2006,26(2):110-111. [3] 刘玉平,李志刚,李瑞平.不同密度与施氮水平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1,30(1):79-82. [4] 何世炜,常生华,武得礼,等.大豆播种密度对籽实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5,14(5):43-47. [5] 许海涛,许波,王友华.夏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研究[J].种子,2006,25(12):80-81. [6] 李炜. 主要气象因子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关联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2):41-43. [7] 张富厚,王黎明,郑跃进,等.不同种植密度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6,35(12):44-45. [8] 王文斌,曹永强,闫春娟,等.密度和植株配置对大豆主要农艺及生理性状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4,33(4):502-506. [9] 邵凤武,张洪利,孙石,等.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3(4):80-83. [10] 梁福琴,王晓霞,刘琦,等.不同播种期对大豆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5(6):155-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