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世林. 青蒿的本草考证[J].亚太传统医药,2006(1):28-30. [2] 陈平. 黄花蒿资源及开发利用概述[J].广西林业科学,1998, 27(1):35-36. [3] 陈海梅. 青蒿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6(3):26. [4] 陈杨,朱世民,陈洪澜.青蒿素类药抗疟药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1998,33(3):234-239. [5] 李隆云,钟国跃,吴叶宽,等.青蒿栽培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76. [6] 于振文. 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32-246. [7] 孙清,梁成华,袁振宏,等.氮磷钾配施对甜高粱总糖和生物量的影响[J].太阳能学报,2008,29(2):252-255. [8] 颜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5(1):7-10. [9] 侯彦林. “生态平衡施肥”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J].生态学报,2000,20(4):653-659. [10] 王岩,黄瑞冬.种植密度对甜高粱生长发育、产量及含糖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8(3):49-51. [11] 丁希泉. 农业应用回归[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01-187. [12] 王兴仁. 现代肥料试验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64-190. [13] 袁志发,周静芋.实验设计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66-387. [14]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59-163. [15] 魏明吉. 氮磷钾对萝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16] 黎军平,韦吉,罗燕春,等.施肥对黄秋葵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5):422-424. [17] 汪灿,胡海,杨浩,等.播种量和施肥水平对酉荞2号春播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J].种子,2014,33(8):88-91. [18] 吕泰宗,王月福,王铭伦,等.氮磷钾配施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及效应分析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136-140. [19] 于培彦.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频数分析方法的改进[J].西北农林学报,1994,3(4):70-73. [20] 韦霄,李锋,许成琼,等.不同栽培措施对黄花蒿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J].广西科学院学报,1999,15(3):132-136. [21] 韦记青,韦霄,蒋运生,等.黄花蒿高产栽培技术[J].广西农业科学,2005,36(5):472-473. [22] 肖华贵,饶勇,陈静,等.双低、高产、抗(耐)病杂交油菜黔油12号栽培技术研究Ⅱ.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J].耕作与栽培,2004(5):20-21. [23] 符明联,钟林,汪铭,等.杂交油菜直播适宜密度和氮磷钾肥用量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7,20(5):1040-1043. [24] 吴叶宽,李隆云,胡莹.黄花蒿种子生产优化措施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7):2146-2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