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焱序,王仰麟,彭建,等. 城郊聚落景观的集聚特征分析方法选择研究[J]. 地理科学,2015,35(6):674-682. [2] 姜广辉,张凤荣,秦静,等. 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 农业工程学报, 2006,22(11):85-92. [3] 葛雄灿,张三庆.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查与思考[J]. 经济地理,2002,22(S1):100-104. [4] 雷中英,杨远仁,汤小凝. 平原湖区农村居民点的发展趋势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4-46. [5] 田光进,刘纪远,庄大方. 近1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J]. 地理学报,2003,58(5):651-658. [6] 海贝贝,李小建,许家伟. 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2013, 32(12):2257-2269. [7] 谷晓坤,陈百明,代兵. 经济发达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与模式——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5):701-708. [8] 姜广辉,张凤荣,陈军伟,等.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5):81-87. [9] 张正峰,赵伟.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J]. 经济地理,2007,27(1):137-140. [10] 杨庆媛,田永中,王朝科,等. 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J]. 地理研究,2004,23(4):469-478. [11] 林爱文,庞艳.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的递阶模糊评价模型[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 31(7):624-627. [12] 郑文升,姜玉培,李孝环,等. 公安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影响因子评价——基于GWR的空间异质性分析[J]. 人文地理,2015,30(5):71-76. [13] 高小琛,石培基,潘竟虎,等. 基于耦合关系的干旱绿洲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 地球科学进展,2011,26(10):1071-1078. [14] 宋伟,张凤荣,孔祥斌,等. 自然经济限制性下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J]. 自然资源学报,2007,13(18):280-281. [15] 王成,武红,徐化成,等. 太行山区河谷内居民点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的研究——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J]. 地理科学,2001,21(2):170-176. [16] 刘筱非,杨庆媛,廖和平,等. 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探讨——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1-14. [17] 田光进,刘纪远,张增祥,等. 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J]. 遥感学报,2002, 6(4):307-312. [18] 师满江,颉耀文,曹琦. 干旱区绿洲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演变及机制分析[J]. 地理研究,2016, 35(4):692-702. [19] 李灿,张凤荣,姜广辉,等. 京郊卫星城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特征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3, 29(19):233-243. [20] 韦仕川,熊昌盛,栾乔林,等. 基于耕地质量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的耕地保护分区[J]. 农业工程学报,2014, 30(18):249-256. [21] 熊昌盛,谭荣,岳文泽. 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31(22):276-284. [22] 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 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几个问题[J]. 地理科学,2003,23(3):264-270. [23] 蔡雪娇,吴志峰,程炯. 基于核密度估算的路网格局与景观破碎化分析[J]. 生态学杂志,2012, 31(1):158-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