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88. [2] 阿瑟·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M].李明良,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101-102. [3] 鲁迅. 野草·朝花夕拾[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3. [4] 林语堂. 林语堂文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8. [5]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中国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1993.1-2. [6]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70-79. [7] 许烺光. 宗族·种姓·俱乐部[M].薛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60-170. [8] 安德鲁·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M].龚小夏,译.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24-30. [9] 沈毅. 从“派系结构”到“关系共同体”——基于某国有中小改制企业组织领导“关系”变迁的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68-182. [10] 杨美惠.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65-166. [11] 贺雪峰. 论半熟人社会——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0(3):61-69. [12] 吴重庆. 无主体熟人社会[J].开放时代,2002(1):121-122. [13] 苟天来,左停.从熟人社会到弱熟人社会:来自皖西山区村落人际交往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J].社会,2009,29(1):142-161,227. [14] 陈绍军,任毅,卢义桦.“双主体半熟人社会”:水库移民外迁社区的重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95-102. [15] 田鹏,陈绍军.“无主体半熟人社会”: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行为研究——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6(4):53-61. [16] 本杰明·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04.1-7. [17] 金耀基. 中国社会与文化[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156-170. [18]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79. [19] 文崇一,萧新煌.中国人:观念与行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11-125. [20]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21] 许烺光. 祖荫下[M].王芃,徐隆德,译.中国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1.113-140. [22] 王德福. 论熟人社会的交往逻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3,45(3):7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