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翔云. 油茶的深度开发利用[J]. 粮油食品科技, 2010, 18(3): 24-28. [2] 肖萍. 油茶果实生长发育的性状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 2014. [3] 张平安. 油茶无性系表型及对环境条件的响应[D]. 重庆:西南大学, 2011. [4] 颜慕勤, 严碧瑞, 陈平, 等. 油茶的组织培养初报[J]. 广西林业科技资料,1979(2): 28-29,33. [5] 颜慕勤. 人工诱导油茶体细胞胚状体实验成功[J]. 林业科技通讯, 1980(12): 18. [6] 隆振雄. 油茶幼胚离体培养初获完整植株[J]. 林业科技通讯, 1981(5): 12. [7] 卢天玲. 油茶未成熟子叶幼胚离体培养成苗的研究[J] . 实验生物学报, 1982, 15(4): 393-403. [8] 李建安,张日清,石明旺,等.油茶两物种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试验[J].经济林研究, 2003, 21(3): 36-38. [9] 毕方铖, 谭晓风, 张智俊, 等. 油茶离体培养诱导再生植株的研究[J]. 经济林研究, 2004, 22(2):5-9. [10] 张智俊, 金晓玲, 罗淑萍, 等. 油茶子叶体细胞胚形成的细胞学观察[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4, 40(5): 570-572. [11] 张智俊, 罗淑萍, 李亚玲, 等. 油茶优良无性系子叶体细胞胚植株再生[J]. 植物学报, 2005, 22(B8): 43-49. [12] 黄雅莉, 张日清,马锦林,等. 油茶愈伤组织和芽诱导培养条件的筛选[J]. 经济林研究, 2010, 28(1): 30-34. [13] 王瑞, 陈永忠. 油茶组织培养与植物再生研究进展[J]. 湖南林业科技, 2006, 33(5): 64-65. [14] 王瑞元. 发展油茶产业是提高中国食用油自给率的重要举措[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1, 36(4): 5-6,39. [15] 洪燕真. 基于农户经济视角的油茶供给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1. [16] 刘姝利, 舒常庆, 程德峰, 等. 湖北麻城早熟油茶果实形状研究[J]. 经济林研究, 2017, 35(3): 168-173. [17] 姜德志, 程军勇, 杜洋文, 等. 中国主产区油茶在湖北地区花期物候的比较[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 56(17): 3296-3299. [18] 廖国春, 黄永芳, 刘天颐. 生物技术在油茶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09(3): 13-16. [19] 陈金慧, 施季森.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 27(1): 75-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