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伟. 浙西南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生境及光合作用的影响[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2] 余绍辉,曾臻,傅为一,等. 湖南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 经济林研究,2019,37(4):214-220. [3] 王金凤,谭新建,吴喜昌,等.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 世界林业研究,2020,33(6):80-85. [4] 陈永忠,邓绍宏,陈隆升,等. 油茶产业发展新论[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1):1-10. [5] 丁怡飞.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生长及林地生态的影响[D]. 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8. [6] 黄天忠. 不同油茶间作模式的土壤特性和光合生理及效益比较研究[D]. 贵阳:贵州大学,2020. [7] 莫晶,闫文德,刘曙光,等. 油茶-花生间作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关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7,37(6):89-95. [8] 王万才. 不同间作模式油茶生长及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大学,2020. [9] 柳钢峰,郑国良,王震明,等. 多种栽培措施对油茶林下套种多花黄精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浙江林业科技,2021, 41(5):28-35. [10] 明廷柏,柯魁林,向珊珊,等. 油茶林下半夏种植技术[J]. 湖北林业科技,2021,44(2):81-83. [11] 滕维超. 油茶—农作物间作系统生理生态及经济效益评价[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12] 南京农业大学. 土壤农化分析[M]. 第2版.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13] 关松荫.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14] 周礼恺. 土壤酶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15]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16] 曹生奎,冯起,司建华,等. 植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综述[J]. 生态学报,2009,29(7):3882-3892. [17] 陈永忠,王玉娟,王湘南,等. 间种对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幼林生长量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5):117-120. [18] 李玉宁,王关玉,李伟. 土壤呼吸作用和全球碳循环[J]. 地学前缘,2002,9(2):351-357. [19] 孙园园,李首成,周春军,等.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38-1739. [20] 曹慧,孙辉,杨浩,等.土壤酶活性及其对土壤质量的指示研究进展[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9(1):105-109. [21] 万忠梅,吴景贵.土壤酶活性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6):87-92. [22] 章铁,刘秀清,孙晓莉.复合经营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经济林研究,2007,25(3):6-10. [23] 曹永庆, 姚小华, 张平安,等. 山稻间作对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39(11):2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