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启,贾志宽,连延浩,等.沟垄集雨模式下谷子种植密度对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J]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6,34(2):81-87. [2] 刘景辉,曾昭海,焦立新,等.不同青贮玉米品种与紫花苜蓿的间作效应[J] .作物学报,2006,32(1):125-130. [3] 路海东,贾志宽,杨宝平,等.宁夏南部旱区坡地不同粮草带比间作种植模式比较[J] .生态学报,2010,30(21):5941-5948. [4] 时安东,袁玲.间作制度的土壤养分变化及生态、经济效益[J] .磷肥与复肥,2009,24(4):85-86. [5] 郭志利,孙常青,卢成达.谷豆覆膜条带种植技术及其光合水分变化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5):909-913. [6] 郭瑞锋,任月梅,杨忠,等. 春谷早熟区谷子种植密度对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J] . 农学学报,2015,5(9):7-11. [7] 皇甫瑞,王振华,张蕙琪,等.播种日期和密度对谷子植株光合特性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18,46(5):711-717. [8] 周应军. 豫西旱地谷子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J] .中国农技推广,2017(3):40-41. [9] 马建萍,独俊蛾,刘晓东,等.春谷抗旱备中保全苗技术[J] .山西农业科学,2009,37(11):83-84. [10] 庄春华. 谷子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2012(1):49. [11] 古世禄,马建萍.谷子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及对产量的贡献[J] .华北农业学报,2002,17(2):30-35. [12] 李清泉,王芳,王成.旱地谷子绿豆分带等宽栽培增产效果初探[J] .作物杂志,2007(2):7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