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N].人民日报,2020-12-30(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N].农民日报,2021-04-30(002). [3] WERNERS S E, SPARKES E, TOTIN E, et al.Advancing climate resilient development pathways since the IPCC’s fifth assessment report[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2021,126:168-176. [4] 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1):3-8,50. [5] 刘强,李广,闫丽娟,等.气候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42(4):482-494. [6] 谭晓艳,张晓恒,游良志.自然因素和政策干预对中国棉花生产布局变迁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20(4):79-93. [7] 杨晓光.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与适应机制[A].中国作物学会.第十九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 2020.82. [8] 胡慧芝,刘晓琼,王建力.气候变化下汉中盆地水稻产量变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4):609-620. [9] 李伟光,侯美亭,张京红,等.华南主产区双季水稻物候变化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J].中国农业气象,2021,42(12):1020-1030. [10] 左慧婷,娄运生,李忠良,等.不同气候带典型区域水稻产量主控气候因子分析及预测[J].自然灾害学报,2018,27(5):114-125. [11] 韩芳玉,张俊飚,程琳琳,等.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产量及其区域差异性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35(3):283-289. [12] 朱珠,陶福禄,娄运生.1980—2009年江苏省气温变化特征及水稻高温热害变化规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6):311-315. [13] 陈超,庞艳梅,莫志鸿.四川单季稻区主栽水稻品种的生长摸拟[J].中国农业气象,2016,37(3):307-315. [14] 杨沈斌,申双和,赵小艳,等.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9):1519-1528. [15] 周曙东,朱红根.气候变化对中国南方水稻产量的经济影响及其适应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152-157. [16] 朱晓莉,王筠菲,周宏.气候变化对江苏省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4):53-58. [17] 王石立,王馥棠.气候变暖对黄淮海地区小麦产量可能影响的模拟试验[J].气象学报,1993,51(2):209-216. [18] 钟新科,刘洛,徐新良,等.近30年中国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5):94-101. [19] 谢云. 内蒙古自治区气候生产潜力的动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3,8(4):364-370. [20] 许信旺,孙满英,方宇媛,等.安徽省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应对[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9):1755-1763. [21] 邱阳阳,吴奕霄,熊世为,等.安徽省近55年气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7):290-294. [22] 卢燕宇,孙维,唐为安,等.气候变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和胁迫风险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0,28(1):1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