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孝均. 水旱轮作体系中的养分循环特征[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3.2-4. [2] 王超,熊凡,卢瑛,等.利用方式对珠江三角洲耕层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1,38(3):494-501. [3] 杨滨娟,孙松,陈洪俊,等.稻田水旱轮作系统的能值分析和可持续性评价[J].生态科学,2017,36(1):123-131. [4] 范明生,江荣风,张福锁,等.水旱轮作系统作物养分管理策略[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2):424-432. [5] 史琼彬,赵秀兰,常同举,等.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中有机质及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影响[J].环境科学,2016,37(5):1923-1930. [6] 徐媛,陶笑,周增辉.设施内水旱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5):254-257. [7] 王昌全,代天飞,李冰,等.稻麦轮作下水稻土重金属形态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J].生态学报,2007,27(3):889-897. [8] 常同举,崔孝强,阮震,等.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重金属含量及有效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4,35(6):2381-2391. [9] 刘毅. 稻麦轮作下水稻土重金属形态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8. [10] 朱梦杰. 便携式XRF测定仪在土壤检测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环境监测,2019,35(6):129-137. [11] 杨小林,花可可,李义玲,等.紫色土区土壤质量敏感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9,28(1):29-38. [12] 李冬初,黄晶,马常宝,等.中国农耕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与酸碱度和容重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20,34(6):252-258. [13] 戴万宏,黄耀,武丽,等.中国地带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酸碱度的关系[J].土壤学报,2009,46(5):851-8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