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费孝通. 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张巍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3] 郭占锋,李轶星,张森,等.村庄市场共同体的形成与农村社区治理转型——基于陕西袁家村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2021(1):68-84. [4] 平野义太郎.大亚细亚主义的历史基础[M].日本东京:河出书房,1945. [5] 李国庆.关于中国村落共同体的论战——以“戒能—平野论战”为核心[J].社会学研究,2005(6):194-213,245-246. [6] 施坚雅.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 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刘晓春,王铭铭,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 杜赞奇. 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9] 贺雪峰. 新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 文军,吴越菲.流失“村民”的村落:传统村落的转型及其乡村性反思——基于15个典型村落的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7(4):22-45,242-243. [11] 曹军锋. 乡村振兴与村落共同体重建[J].甘肃社会科学,2020(1):68-74. [12] 折晓叶. 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3] 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张鹏,译.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7. [14] 杨华. 隐藏的世界:农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15] 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6] 扬·阿斯曼,管小其.交往记忆与文化记忆[J].学术交流,2017(1):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