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18. [2] 滕利,杨龙飞,付强.川牛膝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药材,2022,45(1):84-88. [3] 董阳阳,钟泓玲,钱成,等.川黄柏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8,33(5):710-712. [4] 胡婷婷,汪凤,李桂荣,等.怀牛膝和川牛膝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探究[J].生物化工,2020,6(1):145-147. [5] 施崇精. 川牛膝炮制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 [6] 轩菲洋,姜丹,张佳雯,等.中药材趁鲜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现代中药,2022,24(10):1840-1849. [7] 洪智慧,杜伟锋,李小宁,等.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的可行性及相关建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80-85. [8] 杨惠辛. 牛膝化学成分积累规律及产地加工工艺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2018. [9] 丁刚,李隆云,宋旭红,等.川牛膝不同产地药材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20,32(5):851-859. [10] 田会萍,董亚琳.川牛膝的药学研究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3):270-273. [11] 徐晓敏,房城,卢芳.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黄芩-白芍对二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J].世界中医药,2023,18(5):600-605. [12] 张秀荣. 大豆异黄酮心血管作用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24(3):173-176. [13] 黄进,罗琼,李晓莉,等.大豆异黄酮的降血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4,25(1):166-170. [14] 尚凤琴. 怀牛膝与川牛膝功能活性成分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6. [15] 陈金雄,许清水.脑卒中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与思考[J].光明中医,2008,23(1):124-125. [16] 曹艳梅. 川牛膝质控成分分析及活血有效部位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17] 徐楠杰,郭月英,李铣.蜕皮甾酮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7,14(4):300-302. [18] XIANG L M,WANG Y H,YI X M,et al.Anti-inflammatory steroidal glycosides from the berries of Solanum nigrum L. (European black nightshade)[J].Phytochemistry,2018,148:87-96. [19] 郭晶. 川牛膝苦味的药理学评价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 [20] 童凯. 川牛膝质量控制与华重楼资源利用的代谢组特征分析[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6. [21] 周铜水. 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丹酚酸B是采后干燥胁迫诱导的产物[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3):211-218. [22] 喻芬,万娜,李远辉,等.中药材干燥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规律与机制分析[J].中草药,2021,52(7):2144-2153. [23] 朱映睿. 虎杖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21. [24] 于迪,杨辛欣,王莹,等.防风趁鲜切制的含水率及不同干燥方式对饮片质量的影响[J].中草药,2022,53(9):2678-2686. [25] 张雪梅,张刘伟,何凯乐,等.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定量的黄芩趁鲜加工研究[J].中草药,2021,52(15):4552-4560. [26] 李震宇,崔伊凡,秦雪梅.中药材质量评价的挑战与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材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8,49(10):2221-2229. [27] 江振作,王跃飞.基于“药材基原-物质基础-质量标志物-质控方法”层级递进的中药质量标准模式研究[J].中草药,2016, 47(23):4127-4133. [28] 田淑云,廖朝华,周紫薇,等.植物代谢组学在药材质量评价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药学学报,2022,57(6):1734-1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