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敬忠,胡琴.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主要挑战与重点回应[J].农村经济,2022(2):1-8.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9. [3] 王春光. 关于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文摘,2018(7):5-8. [4] 于健慧.农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意识: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分析[J].理论探讨,2021(4):91-96. [5] 毛安然. 赋权与认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价值激活农民主体性的路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2):60-69. [6] 吴春宝. 新时代乡村建设行动中的农民主体性功能及其实现[J].长白学刊,2022(1):124-131. [7] 郭倩倩,王金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提升的困境及其纾解[J].江海学刊,2021(5):146-153. [8] 李卫朝,王维.依托农民主体性建设,切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3):72-80. [9] 陈晓莉,吴海燕.增权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民主体性重塑[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32(6):26-33. [10] 梁丽芝,赵智能.乡村治理中的农民主体性困境:样态、缘起与突破[J].中国行政管理,2022(6):151-153. [11] 张剑宇. 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表达的递进式逻辑及其优化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3):62-71. [12] 杨春娟. 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性缺失问题分析——基于对河北农村的考察[J].经济论坛,2013(2):88-91,100. [13] 黄琳,严胜波,李玲.农民主体性发展的五个阶段[J].改革与战略,2010,26(9):104-107,143. [14] 费孝通. 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4. [15] 杨立华. 建设强政府与强社会组成的强国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目标[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6):56-62,188. [16] 徐勇. 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进程的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8. [17] CRANO W D,PRISLIN R.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e[M].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2008.161-188. [18] 万羊,朱晓玲.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保护公众参与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2,61(23):250-255. [19]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