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旭,汤资岚.协同势差:对流域生态治理模式的一种反思[J].湖南社会科学,2023(2):75-84. [2] 张舜禹,郁建兴,朱心怡.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形成机制——一个组织间构建共识性认知的分析框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2(1):67-81. [3] 纪莺莺. 国家中心视角下社会组织的政策参与:以行业协会为例[J].人文杂志,2016(4):116-122. [4] 王诗宗,宋程成.独立抑或自主:中国社会组织特征问题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13(5):50-66,205. [5] 顾向一,曾丽渲.从“单一主导”走向“协商共治”——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之变[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5):24-36,115. [6] 纪莺莺. 从“双向嵌入”到“双向赋权”:以N市社区社会组织为例——兼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J].浙江学刊,2017(1):49-56. [7] 沈永东,应新安.行业协会商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多元路径分析[J].治理研究,2020,36(1):16-23. [8] 谭爽,张晓彤.“弱位”何以生“巧劲”?——中国草根NGO推进棘手问题治理的行动逻辑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21,18(4):137-151,175. [9] 王名,胡英姿.探索政府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共治[J].环境保护,2011(12):29-31. [10] 朱光喜.分化型政社关系、社会企业家行动策略与社会组织发展——以广西P市Y协会及其孵化机构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9,16(2):67-78,171-172. [11] 汪锦军,张长东.纵向横向网络中的社会组织与政府互动机制——基于行业协会行为策略的多案例比较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4,7(5):88-108,190-191. [12] 曹芳,肖建华.社会组织参与流域水污染共治机制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16,36(3):211-217. [13] 许源源,尹菽凡.流域治理中的社会组织:角色定位与行动原则[J].天府新论,2013(6):86-89. [14] 周文翠,于景志.共建共享治理观下新时代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J].学术交流,2018(11):46-51. [15] 张保伟. 公众环境参与的结构性困境及化解路径——基于协商民主理论的视角[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4):69-75. [16] 曹海林,赖慧苏.公众环境参与:类型、研究议题及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7):116-126. [17] 李妍辉. 从“管理”到“治理”:政府环境责任的新趋势[J].社会科学家,2011(10):51-54. [18] 胡乙,赵惊涛.“互联网+”视域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建构问题研究[J].法学杂志,2017,38(4):125-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