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洪德元, 周世良, 何兴金, 等. 野生牡丹的生存状况和保护[J]. 生物多样性, 2017, 25(7):781-793. [2] 洪涛,戴振伦. 中国野生牡丹研究(三) 芍药属牡丹组新分类群[J]. 植物研究, 1997,17(1):1-5. [3] ZHOU S L, ZOU X H, ZHOU Z Q, et al.Multiple species of wild tree peonies gave rise to the ‘king of flowers’,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14, 281(1797): 20141687. [4] 李嘉珏. 中国牡丹起源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8, 20(2):22-26. [5] 成仿云. 紫斑牡丹有性繁殖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1996. [6] 张翔宇, 贾文庆, 何松林, 等. 牡丹种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细胞学与生理机制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4):63-71. [7] 陶清波. 牡丹花粉超低温保存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3. [8] 张亚利, 尚晓倩, 刘燕. 花粉超低温保存研究进展[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28(4):139-147. [9] 祁奇墨, 孟凡志, 国静, 等. 4个芍药品种与3个牡丹品种的远缘杂交结实特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20, 52(3):24-28. [10] 王宗正, 章月仙. 从芍药的花芽分化试论芍药、牡丹的花型形成和演化[J]. 园艺学报, 1991, 18(2) :163-168. [11] 吴硕, 智福军, 贾彦丽. 枣花粉育性研究进展[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1(3):34-44. [12] 洪德元. 世界牡丹和芍药研究:兼论分类学的基本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4. [13] HERMAN T K, HAN J Y, SINGH R J, et al. Evaluation of wild perennial Glycine species for resistance to soybean cyst nematode and soybean rust[J]. Plant breeding, 2020, 139(5)923-931. [14] 何桂梅, 成仿云. 牡丹的杂交育种及其最新进展[A]. 张启翔. 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C].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15] 何桂梅. 牡丹远缘杂交育种及其胚培养与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06. [16] 王越岚. 牡丹的杂交育种及组间杂种育性的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17] 孙铭, 高丹丹, 鞠志新. 紫斑牡丹杂交授粉后胚珠的形态学观察[J].江苏农业科学, 2014, 42(8):169-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