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戴希刚,张振,曾长立,等.武汉市主城区绿化植物滞尘效应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9):2279-2282,2286. [2] 杨静慧. 天津市10种常绿植物冬季滞尘量分析[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6,23(3):86-89. [3] 李艳梅,陈奇伯,李艳芹,等.昆明10个绿化树种对不同污染区的滞尘及吸净效应[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6,36(3):80-83. [4] 史琛媛,张玉梅,路亚星,等.保定市几种常见绿化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15,30(3):289-294. [5] 陆锡东,李萍娇,贺庆梅,等.宜州城区5种行道树叶表面特征及滞尘效果比较[J].河池学院学报,2014,34(5):37-43. [6] 刘璐,管东生,陈永勤.广州市常见行道树种叶片表面形态与滞尘能力[J].生态学报,2013,33(8):2604-2614. [7] 李辰. 社区散生林木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8] 么旭阳,胡耀升,刘艳红.北京市常见绿化树种滞尘效应[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3):92-95. [9] 孙晓丹,李海梅,郭霄,等.10种灌木树种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J].环境工程学报,2017,11(2):1048-1049. [10] 王兵,牛香.北京10个常绿树种颗粒物吸附能力研究[J].环境科学,2015,36(2):408-414. [11] 赵松婷,李新宇,李延明.北京市29种园林植物滞留大气细颗粒物能力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5,24(6):1004-1012. [12] 洪秀玲,杨雪媛,杨梦尧,等.测定植物叶片滞留PM2.5等大气颗粒物质量的方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37(5):147-154. [13] 刘鹏. 青岛常见园林树种叶表面结构观察[D].山东青岛:青岛农业大学,2016. [14] 朱颖. 武汉市南湖大道南侧PM10、PM2.5及其重金属污染特征[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15] 孙晓丹,李海梅,孙丽,等.8种灌木滞尘能力及叶表面结构研究[J].环境化学,2016,35(9):1815-1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