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彬, 聂磊云, 张绍丽, 等. 外源激素互作对羽扇豆种子萌发的调控效应[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6(8): 538-543. [2] 刘乐承,邹社校. 羽扇豆及其应用价值和栽培[J].农业科技通讯,2009(12): 89-91. [3] 孙策. 羽扇豆营养价值及其在食品开发中应用[J].现代食品, 2018(1):46-47,50. [4] 李宽中,张建军,曾德,等. 不同基质及激素对羽扇豆硬实种子穴盘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J].新疆农业科技,2009(5):41. [5] 张福平, 邓有琴.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羽扇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J].种子, 2009, 28(11): 88-93. [6] 楚爱香, 张要战, 李艳梅, 等. 多叶羽扇豆种子发芽条件的研究[J].种子, 2005, 24(2): 42-43. [7] 郭克婷, 潘春香. 超声波处理对羽扇豆种子活力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 2016, 55(20): 5282-5285. [8] 楚爱香. 多叶羽扇豆的引种栽培[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3. [9] 王小玲,高柱,余发新,等. 观赏羽扇豆繁殖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9):12653-12655. [10] 苏育翠, 蔡让华, 陈艳琼. 羽扇豆在西昌的播种育苗技术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 2018, 34(5): 33-34, 36. [11] 李明刚, 邹超亚, 但野利秋. 缺磷条件下作物根系分泌性磷酸酶与有机酸的诱导研究[J].耕作与栽培, 1997(4):43-46. [12]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 1996国际种子检验规程[M]. 农业部全国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浙江大学种子科学中心,译.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3] PURRTA-PINERO C,GOMEZ J M,ZAMORA R.Species-specific effects on topsoil development affect Quercus ilex seedling performance[J]. Acta oecologic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2006, 29(1):6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