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承霖. 安徽麦作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张磊. 安徽地区小麦种业发展现状及种子处理技术[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3(1):54-55. [3] 蒋赟,张丽丽,薛平,等.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情况及国际经验借鉴[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23(7):1-10. [4] 2024年安徽粮食总产量836.86亿斤居全国第五位[EB/OL]. (2024-12-13)[2025-02-15]. http://ah.people.com.cn/n2/2024/1213/c227131-41075175.html. [5] 沈业松,王歆,顾正中,等.296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资源在江苏淮北地区的品质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8,30(10):1617-1623. [6] 胡学旭,孙丽娟,周桂英,等.2000—2015年国家黄淮和北部冬麦区域试验品种品质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24):4677-4686. [7] 赵莉,汪建来,赵竹,等.我国冬小麦品种(系)主要品质性状的表现及其相关性[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3):87-91. [8] 赵振东,宋建民,刘建军,等.关于小麦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2003,35(4):7-11. [9] 刘丽华,庞斌双,刘阳娜,等.2009—2014年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6,36(2):165-171. [10] 邹雨菲,张波,唐娜,等.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大田小麦质量空间分布及加工利用潜力分析[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 2024.738-739. [11] 张婷,逯腊虎,杨斌,等.黄淮麦区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J].作物杂志,2019(6):20-26. [12] 于学奎,周玉,张道田,等.多穗型小麦新品种皖农0907的选育过程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1(20):24-26. [13] 于学奎,黄建华,李延民,等.半冬性小麦新品种东昌668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J].现代农业科技,2021(18):47-48. [14] 刘飞. 优质高产高蛋白小麦品种华成865品种选育与应用[J].种子科技,2021,39(10):15-16. [15] 孟建军,张成,施万喜,等.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陇育10号[J].麦类作物学报,2020,40(2):261. [16] 朱利广,张玉坤,马庆,等.抗赤霉病小麦宿616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16):5-7. [17] 于学奎,周玉,张道田,等.矮秆大穗小麦新品种皖农398的选育过程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1(19):41-43. [18] 赵莉,何贤芳,刘泽,等.小麦新品种荃麦725选育与体会[J].种子,2019,38(8):105-110. [19] 周乾,张海鹏,周桃华.安农718小麦新品种的区域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3 (16):47-49. [20] 张燚. 安徽地区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综述[J].种子世界,2024(1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