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庆富. 五个中国荞麦(Fagopyrum)种的核型分析[J].广西植物,2001,21(2):107-110. [2] 林汝法. 苦荞举要[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 任长忠,赵钢.中国荞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4] 贾冬英,姚开,张海均.苦荞麦的营养与功能成分研究进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2(5):25-27. [5] 张振福,罗文森.苦荞麦的化学成分与特殊功能[J].粮食与饲料工业,1998(2):40-41. [6] 万丽英. 苦荞麦的营养与开发应用前景[J].农业科技通讯,2010(9):90-92. [7] 张志良,瞿伟菁.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 [8] 黄云华. 不同倍性甜荞的遗传比较及快速繁殖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9. [9] 李红梅,陕方,边俊生,等.品种与肥料对苦荞麦产量及水肥利用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4):253-255. [10] 向达兵,杨玲玲,李静,等.施肥对苦荞麦产量、经济效益及肥效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5,44(4):83-87. [11] 宋毓雪,陈小娥,魏让,等.不同肥料配比对甜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4(3):49-53. [12] 赵永峰,穆兰海,常克勤,等.不同栽培密度与N、P、K配比精确施肥对荞麦产量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61-62. [13] 杨建昌,朱庆森,曹显祖.水稻群体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对产量形成作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92,25(4):7-14. [14] HSU P,WALTON P D.Relationships betwee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and structures above the flag leaf node in spring wheat[J].Crop Science,1970,11(2):190-193. [15] 王雨,孔德章,张余,等.甜荞干物质积累及其与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6,43(2):294-299. [16] 陈庆富. 荞麦生产100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