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申元村,汪久文,伍光和.中国绿洲及其可持续发展建设[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16(1):1-8. [2] 马军.干旱地区工程造林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现代园艺,2017(14):157. [3] 王涛.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中国沙漠,2009,29(1):1-9. [4] 胡莽.以水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2(4):48-52. [5] 李文慧.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林业生态建设[J].理论视野,2007(12):24-25. [6] 张剑.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建设与战略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9(4):11-15,67. [7] 陈建成,程宝栋,印中华.生态文明与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139-142. [8] 黄选瑞,张玉珍,周怀钧,等.对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认识[J].林业科学,2000,36(4):85-91. [9] 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我们共同的未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10] 程醒予,耿利敏,沈文星.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林业风险与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16,29(1):8-13. [11] 周子英,杨君,段建南,等.基于能值理论的长沙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替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4):465-469. [12] 侯元兆.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框架理论[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2):1-6. [13] 郭志伟,代力民.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