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丽霞,喻学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4(4):85-91. [2] 李伯华,罗琴,刘沛林,等.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经济地理,2017,37(9):207-214,232. [3] JONES S.Wrestling with the social value of heritage:Problems, dilemmas and opportunities[J]. Journal of community archaeology and heritage,2017,4(1): 21-37. [4] 邹君,陈菡,黄文容,等.传统村落活态性定量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20,40(6):908-917. [5] 黄惠颖. 福建土堡的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D].福建泉州:华侨大学,2013. [6] 叶春生. 活化民俗遗产使其永保于民间[J].民间文化论坛,2004(5):84-86. [7] 喻学才.遗产活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J].建筑与文化,2010(5):16-20. [8] 储小丽. 道教文化遗产活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9] 闵庆文,张碧天.中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2018,8(1):221-228. [10] 张文慧,彭文龙,张远索.中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研究的源起、演进、热点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36(12):1357-1362. [11] 王梓懿,沈正平,杜明伟.基于CiteSpace Ⅲ的国内新型城镇化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J].经济地理,2017,37(1):32-39. [12] CHEN C.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7(3):359-377. [13]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14] 封亮,王淑彬,唐海鹰,等.乡村生态文明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 V可视化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1,37(2):137-144. [15] 安传艳,李同昇,翟洲燕,等.199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9):1186-1200. [16] 乔晓光. 一个被忽视的活态文化传统[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4):13-14. [17] 关芳芳. 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研究——以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2009. [18] 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8):66-70. [19] 闵庆文,孙业红.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 资源科学,2009,31(6):914-918. [20] 张春丽.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1] 吴必虎. 遗产活化是重建古城的关键[N]. 中国建设报,2012-10-17(002). [22] 龚蔚霞,周剑云.历史文化传承视角下的线性遗产空间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以梅州市古驿道活化利用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0(1):17-21,29. [23] 苏卉. 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的动因及策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1):99-102. [24] 高璟,吴必虎,赵之枫.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传统村落旅游活化可持续路径模型建构[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4):73-78. [25] 王纯阳,黄福才.村落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界定与分类的实证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8):88-94. [26] 喻学才. 遗产活化论[J].旅游学刊,2010,25(4):6-7. [27] 白馨月. 侗族大歌传承人的活化传承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28] 蒋海萍,王燕华,李经龙.基于社区参与的古村落型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8):24-28. [29] 李江敏,李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之道[J].旅游学刊,2018,33(9):11-12. [30] 孙建.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看传统体育的活态传承——以舞龙、龙舟和风筝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6):18-23. [31] 李伯华,李珍,刘沛林,等.聚落“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策略研究——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J].地理研究,2020,39(8):1794-1806. [32] 张浩龙,陈静,周春山.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评述与展望[J].城市规划,2017,41(4):74-80. [33] 陈晓华,余洋.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演变与活化策略探析——以绩溪县仁里村为例[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8,26(4):88-93. [34] 陈丹.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综述(2011—2016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86-89. [35] 朱生东,赵蕾.徽州古村落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315-320. [36] 林夏凯风,朱朝枝.福建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路径探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7(6):48-51. [37] 乔治. 工业遗产的价值链重构与景观活化——以西北第一印染厂半坡国际艺术园区改造为例[J].中国园林,2017,33(10):96-100. [38] 曾莹. 触媒视角下台湾地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39] 武红艳. 浅析世界遗产中活态遗产的类型及保护[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142-143. [40] 李麦产,王凌宇.论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及活化保护与利用——以中国大运河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6(7):75-82. [41] 刘雪丽,李泽新,杨琬铮,等.论聚落交通遗产的活化利用——以茶马古道历史古镇上里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1):93-102. [42] 梁航琳,杨昌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观[J].建筑师,2006(2):10-13. [43] 吴必虎. 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J].社会科学家,2016(2):7-9. [44] 黄杰,李晓东,谢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活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性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8(5):119-128. [45] 李江敏,王青,赵青青,等.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旅游体验视角下的扎根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36(10):1122-1126. [46] 李小波,祁黄雄.古盐业遗址与三峡旅游——兼论工业遗产旅游的特点与开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04-108. [47] 胡丽艳. 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影响因素及活化保护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48] 苑利. 正确处理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五大关系[J].中国农史,2014,33(6):116-119. [49] 郝昭香. 基于游客参与的文化遗产活化研究[D].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9. [50] 徐牧. 汉长安城历史文化基因数字化活化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