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 耿新. 民族地区返贫风险与返贫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5):68-75. [3] 孙晗霖,刘新智,张鹏瑶.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户生计可持续及其动态风险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2):145-155. [4] 何植民. 脱贫“脆弱户”的生计风险及整体性防范[J].学术论坛,2021,44(2):93-105. [5] 张永丽,陈建仲.基于农户生计脆弱性视角的防返贫应对策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5):86-99. [6] 李泽峰,左停,林秋香.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脱贫户防返贫预警工具构建——基于六个国家级脱贫县建档立卡数据的探索[J].农村经济,2023(1):53-62. [7] 陈超群,罗芬.乡村旅游地脱贫居民返贫风险综合模糊评判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资本的视角[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5):100-104,112. [8] 胡世文,曹亚雄.脱贫人口返贫风险监测:机制设置、维度聚焦与实现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29-38. [9] 陈文美,张昌柱,李春根.农村脱贫家庭返贫风险测度及预警机制构建研究——基于生计脆弱性的分析框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3(2):73-82. [10] 付少平,石广洲.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人口面临的生计风险及其防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19-28. [11] 张琦,李顺强,庄甲坤.脱贫人口返贫的路径依赖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 CHNS 数据的离散时间生存分析[J].学习与探索,2022(5):115-1,26. [12] 左停,李泽峰.风险与可持续生计为中心的防返贫监测预警框架[J].甘肃社会科学,2022(5):35-46. [13] 周海玲. 防止脱贫人口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建设研究[J].理论探讨,2022(4):100-104. [14] 苏芳,宋妮妮,马静,等.不同资本匮乏型农户的风险应对策略——以陕南秦巴山区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0,25(9):215-226. [15] 王小林,ALKIRE S.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J].中国农村经济,2009(12):4-10,23. [16] 李佳路. 农户多维度贫困测量——以S省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例[J].财贸经济,2010(10):63-68. [17] 何植民,杜轩.脱贫户返贫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构建[J].企业经济,2022,41(9):63-71. [18] 徐藜丹,邓祥征,姜群鸥,等.中国县域多维贫困与相对贫困识别及扶贫路径研究[J].地理学报,2021,76(6):1455-1470. [19] 章文光,吴义熔,宫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返贫风险预测及返贫原因分析——基于2019年25省(区、市)建档立卡实地监测调研数据[J].改革,2020(12):110-120. [20] 孙晗霖,刘新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1(6):116-126. [21] 黄国庆,刘钇,时朋飞.民族地区脱贫户返贫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构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9-88,181-182. [22] HARTELL A.Path dependence in economic theory and research[M].Vienna:WU Vienna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13. [23] 唐任伍,肖彦博,唐常.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33-139. [24] 李小云,苑军军.脱离“贫困陷阱”———以西南 H 村产业扶贫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8-14,161. [25] 罗黎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至关重要须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EB/OL].http://industry.people.com.cn/n1/2019/0310/c413883-30967366.html, 2019-03-10. [26] 郑瑞强,曹国庆. 脱贫人口返贫: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风险控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6):619-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