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梁立军. 微量元素硒与人体健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 21(3):287-288. [2] 王成,田新玲.微量元素硒与人体健康[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12(5):53-54. [3] 陈以水,熊红.硒与癌症[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2,9(10):44-46. [4] 廖金凤. 土壤环境中的硒对人和动物健康的影响[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2,9(3):20-23. [5] 吴永尧,彭振坤,罗泽民.硒的多重生物学功能及对人和动物健康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3(3):294-300. [6] 吴茂江. 硒与人体健康[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7,24(1):63-64. [7] 陈长兰,郇丰宁,孟雪莲,等.硒对人体的作用机理及科学补硒方法[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3(2):155-168,92. [8] 仝双梅,李晓燕,邵树勋,等.开阳富硒农作物筛选研究[J].地球与环境,2009,37(3):270-274. [9] 尹宗义,王会峰,任蕊,等.陕西省石头河一带土壤及植物富硒特征[J].物探与化探,2014,38(2):349-353. [10] 吴耀明,杨玉爱.硒的土壤化学及其生物有效性[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6,3(7):14-20. [11] 张德存,李金平,杨军,等.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总报告[R].武汉:湖北省地质调查院,2011. [12] DD2005-03,生态地球化学评估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S]. [13] 马芳宇. 江汉平原富硒土壤与农产品质量初探[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2,26(2):194-200. [14] 陈显著,李就好.广州市土壤硒含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6,31(4):401-407. [15] 李永华,王五一.硒的土壤环境化学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2,55(3):230-233. [16] 孙永健. 稻麦两熟农田土壤速效钾时空变异及原因分析——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D].江苏扬州:扬州大学,2007. [17] 李国生,张耗,王志琴,等.氮素水平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28(4):66-70. [18] 朱朋波,徐大勇,方兆伟,等.水稻生长后期不同施氮量对稻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7,35(2):208-210. [19] 朱建明,梁小兵,凌宏文,等.环境中硒存在形式的研究现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2(1):75-81. [20] 吴少尉,池泉,陈文武,等.土壤中硒的形态连续浸提方法的研究[J].土壤,2004,47(1):92-95. [21] 王金达,于君宝,张学林.黄土高原土壤中硒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J].地理科学,2000,20(5):469-4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