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增订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 葛全胜,郑景云,张学霞,等.过去40年中国气候与物候的变化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3,13(10):1048-1053. [3] 黄珍珠,李春梅,翟志宏,等.广东省自然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6):991-996. [4] 王炳赟,范广洲,董一平,等.川渝地区气候与物候的变化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6):674-681. [5] 杨丽慧,吴浜,马佳嘉.福建省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5):139-150. [6] 盛琼,陈中赟,顾泽,等.湖州银杏最佳观赏期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测[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4):118-122. [7] 国家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上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133-135. [8] 张佩,高苹,钱忠海,等.油菜花期物候主要限制因子分析及预报模型的构建[J].气象,2020,46(2):234-244. [9]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第二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10] 刘国荣. 衡水市常见园林植物的物候期观察[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6):3884-3888. [11] 刘俊,李云云,刘浩龙,等.气候变化对成都桃花观赏旅游的影响与人类适应行为[J].地理研究,2016,35(3):504-512. [12] 韩富贵,赵明,常兆丰,等.民勒荒漠区白刺物候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7,49(6):1334-1337. [13] 李燕,王志伟,张建玲.气候变暖对山西南部典型植物物候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2,33(2):178-184. [14] 李瑞英,孙东宝,江晓东.鲁西南木本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中国农业气象,2014,35(2):135-140. [15] 徐雨晴,陆佩玲,于强.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影响的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4,26(1):129-136. [16] 魏育国,蒋菊英,刘明春,等.河西走廊东部木本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干旱区研究,2012,29(2):109-114. [17] 曹艳芳,魏玉荣,尤莉,等.内蒙古小叶杨近30年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4):538-542. [18] 俎佳星,杨健.东北地区植被物候时序变化[J].生态学报,2016,36(7):2015-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