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建茂,何波涛,梁和,等.机械耕作模式对宿根蔗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8,14(1):1-7. [2] 李浩,黄金玲,李志刚,等.粉垄耕作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并促进甘蔗维管组织发育和养分吸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1,27(2):204-214. [3] 罗俊,林兆里,阙友雄,等.不同耕整地方式对甘蔗耕层结构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26(6): 824-836. [4] 罗俊,林兆里,阙友雄,等.耕作深度对蔗地土壤物理性状及甘蔗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30(2):405-412. [5] 廖青,韦广泼,刘斌,等.机械化深耕深松栽培对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6): 542-544. [6] 叶燕萍,杨丽涛,李杨瑞.蔗地深耕深松对甘蔗吸收N、P、K及产量品质影响[J].甘蔗,1995,2(1): 50-51. [7] 蔡丽君,边大红,田晓东,等.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4,29(5): 232-238. [8] 赵亚丽,郭海斌,薛志伟,等.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40(10):1797-1807. [9] 吕巨智,范继征,钟昌松,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6):4-8. [10] 赵亚丽,李娜,穆心愿,等.砂姜黑土耕作深度对夏玉米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1,29(1):97-103. [11] 刘卫玲,程思贤,吴健,等.深松(耕) 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改良及其冬小麦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20,54(3):392-399,429. [12] NY/T2017—2011,植物中氮、磷、钾的测定[S]. [13] 李宏,张作刚,薛金爱,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与效益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1,29(4):70-77. [14] 刘红亮,李凤海,步蕴法,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8):52-54. [15] 张文超,王玉凤,张翼飞,等.耕作方式对松嫩平原半干旱区土壤养分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7(4):123-128. [16] 马建业,张扬,刘哲,等.耕作模式对黄土高原地区新增耕地土壤紧实度、养分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 2019,39(6):129-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