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盖钧镒. 试验统计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6. [2] 温振民,张永科. 用高稳系数法估算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性的探讨[J]. 作物学报,1994(4):508-512. [3] 王江民,李雁. 高稳系数法分析玉米新品种高产稳产性[J]. 玉米科学,1998(4):27-29. [4] 俞世蓉. 作物品种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问题探讨[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9(3):17-23. [5] 范濂. 农业试验统计分析方法[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04-414. [6] 余长平,周华平,刘永忠,等.玉米双玉919种植密度与施肥量栽培模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2):19-21. [7] 张动敏,陈玲,梁新棉. 区域试验中品种的高产性和稳产性分析方法的探讨[J]. 作物杂志,2003(4):47-49. [8] 张天真. 作物育种学总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24-56. [9] 张志高,孙杰,王俊仁,等.玉米新品种苏玉31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3):50-51. [10] 李万星,刘永忠,曹晋军,等.肥料与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5):194-198. [11] 张桓语. 密度与施肥量对玉米沈农T100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21. [12] 曹殿云,王宏伟,冯阳,等.不同施肥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杂交玉米沈农T19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2):54-57. [13] 薛吉全,张仁和,马国胜,等.种植密度、氮肥和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6): 1022-1029. [14] 马兴林,关义新,逄焕成,等.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杂交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5(3):86-88. [15] 余长平,周华平,叶青松,等.玉米华玉11丰产、稳产、适应性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9):15-19. [16] 李忠芳,徐明岗,张会民,等.长期施肥下作物产量演变特征的研究进展[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6):2387-2392. [17] 黄鹏,何甜,杜娟.配施生物菌肥及化肥减量对玉米水肥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3):76-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