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钱方,王凤翼.对发展玉米种植与深加工的思考[J].中国饲料,1999(15):30-31. [2] 李少昆,赖军臣,明博.玉米病虫草害诊断[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 [3] 吕莹莹,张萌,沈丹丹,等.几个鲜食玉米新品种稳产性及抗病性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8,30(4):54-58. [4] 刘勇,周俗,刘丽,等.不同青贮玉米品种抗病性评价[J].草原与草坪,2019,39(2):91-95. [5] 田春华,钟育海,杨隆维,等.湖北省2017年度玉米引种备案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与利用评价[J].种子,2019,38(4):100-102. [6] 胡细贵,郭思佳,易图永,等.湖南省玉米引种品种抗病性鉴定分析[J].作物研究,2021,35(3):195-199. [7] 张亚菲,刘松涛,曹雯梅,等.黄淮海夏玉米品种主要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J].种子,2021,40(4):96-100. [8] 李洪,王瑞军,王彧超,等.玉米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重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2):31-36. [9] 元玉碧,张莹莹,梁家豪,等.夏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J].河南农业,2020(23):15-16. [10] 王茜茜,葛兆鹏,裴玉贺,等.38个青贮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品质比较[J].西南农业学报,2020,33(3):487-493. [11] 李洪,王彧超,王瑞军,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玉米/甘蓝不同套种模式的效益评价[J].农学学报,2020,10(5):2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