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楠楠,杜晓宇,韩玉林,等.中国四大冬小麦主产区品种农艺性状的综合性分析[J].种子,2021,40(12):94-101. [2] 戴宝生,邢炜,张华崇,等.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数量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J].耕作与栽培,2021,41(5):52-54. [3] 余蓬勃. 小麦纹枯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的改良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9. [4] 徐澜,秦秀娟,安伟,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南引小麦品种综合评价[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22,57(3): 32-41. [5] 胡振帮,朱荣胜,高运来,等.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单株粒重与其他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42(11):57-62. [6] 戴宝生,卢华平,李蔚,等.常规棉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棉花科学,2014,36(5):14-18. [7] 周竹青.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生理指标与产量关系的多元统计分析[J].种子,2002(3):18-19,23. [8] 张凡,杨春玲,韩勇,等.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同异分析法的小麦产量与品质综合评价[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3(4):503-509. [9] 陈久月,沈健,王杨,等.小麦新品种(系)产量及其与主要产量性状的相关性[J].西北农业学报,2015,24(1):49-53. [10] 杨红燕,徐肖,栾海业,等. 长江中下游小麦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大麦与谷类科学,2021,38(3):18-22. [11] 张华崇,赵树琪,闫振华,等.湖北省近20年审定小麦品种的产量、品质性状及抗病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41(11):1356-1364. [12] 张泰武,蔡明,罗晓卫,等.小麦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21(12):6. [13] 王靖,李宝强,李龙,等.2019—2020年度国家区试小麦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22, 68(1):4-6. [14] 汪嫒嫒,邓军波,杨芳,等.黄淮海大豆新品种(系)在江汉平原的引种表现[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24): 43-47 [15] 韩燕丽,樊永强,王彦辉,等. 15个谷子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综合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22,61(11): 10-14. [16] 池福铃,李锋,阮惠明,等.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观光瓜果蔬菜综合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14): 85-89. [17] 热不海提·帕力哈提,张正,彭定祥,等.35份亚麻品种(系)在武汉市的适应性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1): 14-18. [18] 汪本福,张枝盛,李阳,等.灰色关联度法在湖北省稻虾专用优质水稻品种筛选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24): 70-73. [19] 董华林,汪本福,费震江,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武汉点)优质高效中籼稻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 湖北农业科学,2018,57(24):1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