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广胜.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5,38(1):80-94. [2] 刘玲,沙奕卓,白月明.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区域分布与减灾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3(2):92-97. [3] 高艳,唐建卫,殷贵鸿,等.倒春寒发生时期和次数对冬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5,35(5):687-692. [4] 刘雪梅,陈波,林丽红,等.倒春寒天气对水稻烂秧的影响评估方法[J].贵州气象,2000(4):22-27. [5] 王海,张垚,赵祥,等.倒春寒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与产量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07(6):12-17. [6] 王梓,徐军亮,魏红旭.中国“倒春寒”天气的发生及对树木春季生长影响[J].北方园艺,2015(16):195-201. [7] 王春乙,娄秀荣,王建林.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7(5):37-43. [8] 许大全. 光合作用研究进展:从分子机理到绿色革命[J].植物生理学报,2001(2):97-108. [9] 吴增福,杨有盛,朱福顺,等.倒春寒的划分和预报服务探讨[J].气象科学,1998(3):288-294. [10] 许炳南. 贵州气候灾害的划分标准[J].贵州气象,1999(3):42-47. [11] 张淑惠. 福建的倒春寒及其环流背景[J].气象,1996(3):51-53. [12] 张云瑾,尹红梅.云南70~90年代倒春寒的天气气候特征[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1(5):370-373. [13] 庞文保. 陕西汉中盆地水稻倒春寒几种预报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999(2):54-56. [14] 王梓,徐军亮,魏红旭.中国“倒春寒”天气的发生及对树木春季生长影响[J].北方园艺,2015(16):195-201. [15] 刘建华,程建刚,秦剑,等.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云南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16] 宋德众,蔡思树,吴滨,等.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福建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17] 杨年珠,涂方旭,黄雪松,等.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广西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18] 陈双溪,吴涛,符平恭,等.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江西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19] 詹兆渝,刘庆,程文秀,等.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四川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20] 姜海如,杨柏松,吴世经,等.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湖北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