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发菊,黄代金,张其蓉,等.2005-2012年湖北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系)抗白叶枯病鉴定与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84-86. [2] 袁斌,张舒,吕亮,等.湖北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鉴定[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23):5912-5915. [3] 曾列先,朱小源,杨健源,等.广东水稻白叶枯病菌新致病型的发现及致病性测定[J].广东农业科学,2005(2):58-59. [4] 陈深,汪聪颖,苏菁,等.华南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分化检测与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7,44(2):217-222. [5] 陈小林,颜群,高利军,等.广西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初步鉴定[J].南方农业学报,2015,46(2):236-240. [6] 方中达,许志刚,过崇俭,等.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0(2):3-10. [7] 胡定汉,胡正平,刘昌敏,等.水稻白叶枯病的消长与农业防治[J].湖北植保,2000(3):21-22. [8] 肖炎农. 淹水与汕优63白叶枯病发生的关系[J].杂交水稻,1998, 14(1):34-35. [9] 程晓晖. 湖北省水稻白叶枯菌致病小种鉴定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