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根林,梁珍海,蒋泽平.山桐子研究综述[J].江苏林业科技,2005,32(5):46-49. [2] 杨期和,叶万辉,宋松泉,等.植物种子休眠的原因及休眠的多形性[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5):137-143. [3] 徐本美. 论木本植物种子休眠与萌发的研究方法[J].种子,1995(4):56-58. [4] 郑光华. 几种园林植物种子休眠与发芽生理的研究[J].园艺学报,1963(3):102-104. [5] 郭瑛,高亦珂.鸢尾属植物种子休眠原因及提高萌发率方法综述[J].种子,2006,25(2):42-45. [6] 于晓丹,毛培胜.激素对草本植物种子休眠、萌发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4,31(1):150-160. [7] 李蕴涛,何立莹.毛叶山桐子壮苗培育技术[J].四川林业科技,1986(3):122-127. [8] 夏海涛,陈秋夏,卢翔,等.不同光照处理对山桐子容器苗生长和苗木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8):84-89. [9] 袁志良,尤扬,赵志鹏,等.山桐子人工林株高生长动态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67-176. [10] 杨幼林,何立莹.毛叶山桐子果实不同发育期含油率测定简报[J].四川林业科技,1989(4):74-75. [11] 王良衍,陶春福.山桐子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2(9):19-20. [12] 刘晓敏,岁立云,李周岐,等.促进山桐子种子萌发技术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9,18(4):324-327. [13] 祝志勇,季永华,沈定夫,等.山桐子育苗试验初报[J].江苏林业科技,2001,28(2):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