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任平,吴涛,周介铭.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模型与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4):786-795. [2] 胡何男,胡宝清,田涛.耕地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 40(24):12255-12256. [3] 田华,陈杰.河南城镇化与农业耕地资源协调性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学,2016,27(5):26-28. [4] 郭芙梅. 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乐山市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9. [5] 李秀英. 铅山县耕地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4. [6] 李丛颖,张果.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分析——以成都市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0):57-61. [7] 黄忠华,吴次芳,杜雪君.我国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2):192-198. [8] 付文凤,沈非,欧名豪,等.芜湖市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协调性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6,37(1):76-88. [9] 古丽美合日·阿巴斯,阿里木江·卡斯木.新疆南疆地区城市化发展与耕地资源协调性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2):267-274. [10] 曹飞. 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困境与创新[J].社会科学,2015(5):120-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