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莎莎,杨成芳,尹承美,等.济南地区“12.13”降水过程相态二次转换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4):14-19. [2] 廖晓农,张琳娜,何娜,等.2012年3月17日北京降水相态转变的机制讨论[J].气象,2013,39(1):28-38. [3] 詹正杰,尹仔锋,乔林,等.一次华北气旋造成的北京特大暴雪天气过程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4,8(5):10-15. [4] 徐辉,宗志平.一次降水相态转换过程中温度垂直结构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4,33(5):1272-1280. [5] 史昀,史永强.2016年12月克拉玛依一次罕见冻雨天气过程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9,13(2):76-83. [6] 漆梁波,张瑛.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降水相态的识别判据研究[J].气象,2012,38(1):96-102. [7] 张备,尹东屏,孙燕,等.一次寒潮过程的多种相态降水机理分析[J].高原气象,2014,33(1):190-198. [8] 史纬恒,王磊,韩飞,等.基于物理量参数的山东聊城地区冬季降水相态预报模型研究[J].干旱气象,2017,35(5):822-829. [9] 李海军,张雪慧,潘士雄.伴随对流层中低层气温持续下降的雪转雨过程分析[J].气象科技,2015,43(6):1164-1169. [10] 刘熙明,许爱华.降雪与冻雨天气研究回顾[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8,31(4):60-64. [11] 王华军,刘熙明,吴琼,等.基于探空资料的江西典型冻雨天气过程垂直结构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0,33(1):40-45. [12] 陶玥,李宏宇,刘卫国.南方不同类型冰冻天气的大气层结和云物理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13,32(2):501-518. [13] 马晓刚,曲晓波,李月安,等.冻雨落区基本概念模型的研究与建立[J].气象,2010,36(9):68-73. [14] 樊志超,高继林.湖南特大冰冻灾害的云物理特征与人工影响技术探讨[J].气象,2009,35(11):84-92. [15] 张丽,徐朋飞,吴胜平,等.安庆市降水相态识别判据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8,34(1):30-37. [16] 余金龙,朱红芳,邱学兴,等.安徽冬季地面降水相态的判别研究[J].气象,2017,43(9):1052-1064. [17] 邵宇翔,李周.一次寒潮背景下降水相态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6,39(1):89-95. [18] 刘士高,卢尧,沈阳,等.江苏冬季2次不同类型固态降水探空数据对比[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1):136-144. [19] 杨成芳,姜鹏,张少林,等.山东冬半年降水相态的温度特征统计分析[J].气象,2013,39(3):355-361. [20] 刘建勇,顾思南,徐迪峰.南方两次降雪过程的降水相态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13,32(1):179-190. [21] 杜小玲,高守亭,彭芳.2011年初贵州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研究[J].大气科学,2014,38(1):6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