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侯冠宇,张震宇,刘佳.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四种形态与五大特征[J]. 金融经济,2024(4):3-12. [2] 苏德悦,刘彤,吴双.向“新”而行,数字经济蝶变腾飞![N]. 人民邮电,2024-03-12(002). [3] 张震宇,侯冠宇.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J]. 西南金融,2023(11):32-44. [4] 穆璇,吴青龙,邹瞳.“十三五”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4):70-76. [5] 王乐,陈珂.数字生态文明之花在齐鲁绚烂绽放[N]. 人民邮电,2023-11-10(001). [6] 周稳海,王培光.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雄安新区绿色金融与大气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9(1):117-133. [7] 雷淑琴,徐昊,马丽君.数字经济、房价波动与居民消费结构[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2):15-26. [8] 张震宇. 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理论逻辑与路径探索[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38(2):11-21. [9] 刘毅,寇江泽,李红梅.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8-05(001). [10] 陈鹰.以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大有可为[N]. 中国改革报,2024-01-05(005). [11] 吴汉东. “平台经济+数字知识产权”的反垄断问题研究[J]. 法治研究,2024(2):28-46. [12] 吕钟正.为数字经济塑造良好发展格局[N]. 人民日报,2024-01-04(011). [13] 郭锦辉.以数字经济为抓手扩大高水平开放[N]. 中国经济时报,2024-03-01(001). [14] 李元丽.构建良好产业生态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N]. 人民政协报,2023-09-12(005). [15] 李永宁,张隽.生态文明促进法的基本设想及其展开[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1):1-17. [16] 王志刚. 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林业教育的思考[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6):40-50. [17] 张涛,陈志顺.生态补偿视角下的电子垃圾治理策略[J]. 中国行政管理,2019(6):156-157. [18] 熊瑛. 我国工业化中的能源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J]. 宏观经济管理,2021(2):51-58. [19] 朱家欢,何星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实践”获广泛赞誉[N]. 科技日报,2023-07-11(003). [20] 王乐,张继飞,王璐瑶,等.公共事件下泄露他人隐私外部动机的内化机理研究[J]. 管理学报,2024,21(3):417-426. [21] 朱光,李凤景,曹高芳,等.信念更新理论视角下个人健康隐私关注及悖论消解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23,67(12):15-28. [22] 周世军,陈博文.数字支付技术能否驱动农村消费扩容升级——以农户第三方支付账户开通为例[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23,36(2):35-49. [23] 朱子阳,王伟康.金融科技时代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模式研究[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3,13(5):102-114. [24] 张春玲,赵爽.数字经济:激活县域共同富裕新动能[N]. 光明日报,2022-09-06(011). [25] 侯冠宇,熊金武.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与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我国30个省份的计量与QCA分析[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3):89-99. [26] 王卫星.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1):1-6. [27] 李子晨.数字生态模式创新驱动产业破局[N]. 国际商报,2023-11-28(002). [28] 张辉,张明哲.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4):1-10. [29] 于宏源,任康华.中国对外关系中的生态文明制度对接[J]. 国际展望,2024,16(2):103-120,164-165. [30] 傅伯杰,刘焱序,赵文武.“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科技合作重点领域[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9):1273-1281. [31] 张震宇.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转型逻辑与实施路径[J]. 学术交流,2024(1):93-107. [32] 马一德,韩天舒.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24(3):22-28,68. [33] 钟兴菊,胡丹.环境友好行为可持续实践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基于青年环保人的案例分析[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2,41(3):92-101. [34] 孙哲远,白燕.城市人才政策如何影响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4,41(3):98-108. [35] 张瑞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的建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1):16-23. [36] 石羚.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N]. 人民日报,2023-04-17(005). [37] 谭晶晶.中国生态文明理念蕴含大智慧[N]. 新华每日电讯,2024-03-05(012). [38] 蒲晓磊.加快立法护航数字经济发展[N]. 法治日报,2024-01-16(006). [39] 李福夺.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现实制约与实现路径研究[J]. 金融经济,2023(3):8-15,41. [40] 韩亚栋.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N]. 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08-15(004). [41] 喇娟娟. 中国数字政府现代化建设的逻辑链路与实现进路[J]. 湖南社会科学,2024(1):137-145. [42] 万华,艾洁,黄前峰.包容性创新、绿色创新与生态文明[J]. 统计与决策,2021,37(23):169-173. [43] 侯冠宇,张震宇,董劭伟.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现实路径[J]. 湖南社会科学, 2024(1):6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