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今胜,王贵,白娜,等.我国玉米商业育种与种子产业化初探[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3):42-47.
|
[2] |
胡志全,吴永常,刘景辉,等.中国二熟耕作区粮食生产现状、潜力与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3):109-111.
|
[3] |
张立生,温辉芹,李生海,等.山西省中部地区水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栽培技术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19(3):1-6.
|
[4] |
单玉珊,慕美财,韩守良,等.小麦-玉米一年二作土肥水综合效应数学模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6,29(2):34-44.
|
[5] |
于凯,张曰秋,韩守良,等.烟台市二熟制粮食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4):848-853.
|
[6] |
宋朝玉,王振华,朱丕生,等.胶东半岛地区玉米栽培的几项关键技术[J].作物杂志,2008(3):94-95.
|
[7] |
翟延举,邓淑丽.高产、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金海5号[J].农业科技通讯,2005(10):55.
|
[8] |
张海艳,刘文龙.胶东地区夏玉米适宜品种的筛选[J].种子,2016, 35(7):116-118.
|
[9] |
王树安,兰林旺.小麦-夏玉米平播亩产吨粮的理论与实践——沧州吨粮田的技术特点[J].作物杂志,1990(4):17-18.
|
[10] |
陈彦惠. 玉米遗传育种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39.
|
[11] |
王友华,许海涛,熊卫东.玉米不同层位叶片对穗粒性状的影响[J].中国种业,2013(2):43-44.
|
[12] |
胡寅华. 夏玉米去叶对果穗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1996(1):46-49.
|
[13] |
孟彦,陈辉,汤其宁.夏玉米叶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初步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3(11):63-65.
|
[14] |
丰光,景希强,李妍妍,等.玉米茎秆性状与倒伏性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0,25(S1):72-74.
|
[15] |
汤国民,龙丽萍,夏德君,等.玉米穗高系数对产量性状的影响[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19(2):95-97.
|
[16] |
丰光,王孝杰,曹祖波,等.玉米种植密度与重心高度的关系及对倒伏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7,23(12):65-67.
|
[17] |
闫海霞,付家锋,赵月强,等.玉米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及其筛选[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7):3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