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旺锋,王振林,余松烈,等.种植密度对新疆高产棉花群体光合作用、冠层结构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2):164-171. [2] 杨长琴,张国伟,刘瑞显,等.种植密度和缩节胺调控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和冠层特征的影响[J].棉花学报,2016,28(4):331-338. [3] 曾潜,李景龙.杂交棉栽培最佳株行距研究[J].作物研究,1999(4):28-29. [4] 魏珊珊,王祥宇,董树亭.株行距配置对高产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子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2):441-450. [5] 支晓宇,韩迎春,王国平,等.不同密度下棉花群体光辐射空间分布及生物量和纤维品质的变化[J].棉花学报,2017,29(4):365-373. [6] 周永萍,田海燕,杜海英,等.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结铃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7(4):84-88. [7] 马宗斌,刁素萍,房卫平,等.抗虫杂交棉豫杂35适宜密度与行距配置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41-44. [8] 李建峰,王聪,梁福斌,等.新疆机采模式下棉花株行距配置对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的影响[J].棉花学报,2017,29(2):157-165. [9] 李新裕,陈玉娟,闫志顺,等.不同株行距配置棉铃的发育特点和产量构成因素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0(5):193-195. [10] 王治斌,杨柏祥.短果枝棉不同种植密度研究[J].江西棉花,2003,25(5):34-36. [11] 冯常辉,孟艳艳,张胜昔,等.麦后直播棉生育特征及其在湖北省的适宜播种时期研究[J].中国棉花,2015,42(2):27-29. [12] 陈仲方,谢其林,承泓良,等.棉花产量结构模式研究及其育种上应用意义[J].作物学报,1981,7(4):233-240. [13] 卢合全,李振怀,董合忠,等.黄河流域棉区高密度垄作对棉花的增产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9):4018-4026. [14] 常国敏,李哲玲,王增勋.棉花不同行株距配置的产量效应[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16(3):37-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