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葛润生. 1964年北京地区降雹过程的雷达分析[J].气象学报,1966,24(2):213-222. [2] 李云川,王福侠,裴宇杰,等.用CINRAD/SA雷达产品识别冰雹、大风和强降水[J].气象,2006,32(10):65-71. [3] 王令,康玉霞,焦热光,等.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特征[J].气象,2004,30(7):31-35. [4] 郑永光,张小玲,周庆亮,等.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技术进展与挑战[J].气象,2010,36(7):33-42. [5] 曾小团,梁巧倩,农孟松,等.交叉相关算法在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2010,36(1):31-40. [6] 张德林,马雷鸣.“0730”上海强对流天气个例的中尺度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J].气象,2010,36(3):62-69. [7] 何晖,张蔷,宛霞.北京地区几次冰雹大风天气过程的地闪特征与雷达回波的对比观测[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专题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北京:中国气象学会,2006. [8] 张素芬,鲍向东,牛淑贞.河南省人工消雹作业判据研究[J].气象,1999,25(9):36-40. [9] 农孟松,祁丽燕,黄明策,等.基于环流分型的广西冰雹潜势预报研究[J].气象,2008,34(6):46-52. [10] 郑媛媛,姚晨,郝莹,等.不同类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研究[J].气象,2011,37(7):795-801. [11] 彭治班,刘健文,郭虎,等.国外强对流天气的应用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12] 孙明生,汪细明,罗阳,等.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方法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6,7(3):336-343. [13] 陈传雷,吴晓峰,孙晓巍,等.辽宁省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3):27-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