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欧阳晓安. 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实现可持续发展[J].国土开发与整治,2000,10(4):42-45. [2] 李伟业.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调控模式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7. [3] 杨艳,牛建明,张庆,等.基于生态足迹的半干旱草原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态学报,2011,31(17):5096-5104. [4] 沈渭寿,张慧,邹长新,等.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5] 徐柱,闫伟红,刘天明,等.中国草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J].中国草地学报,2011,33(3):1-5. [6] 沈海花,朱言坤,赵霞,等.中国草地资源的现状分析[J].科学通报,2016,61(2):139-154. [7] 靳勇超,王伟,辛利娟,等.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与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草业科学,2014,31(10):1859-1866. [8] 布和. 论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S2):79-83. [9] 栗亚宁,陈艳梅,冯朝阳,等.1975-2010年辉河自然保护区湖泊面积变化规律及成因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2):173-179. [10] 宝文杰.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学院,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