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2021-03-13. [2] 程国强,邓秀新. 新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J]. 中国工程科学, 2021,23(5):148-156. [3] 范和生. 返贫预警机制构建探究[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1):57-63. [4] 王志章, 杨志红.西部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之路——基于10省85村1143户的微观调查数据[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1(2):71-81. [5] 冯丹萌, 陈洁.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几个问题[J]. 开发研究, 2019(2):83-88. [6] 潘文轩. 贫困地区返贫与新增贫困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基于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数据的统计分析[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7(6):72-81. [7] 郑瑞强, 曹国庆.脱贫人口返贫: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风险控制[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6,15(6):619-624. [8] 马绍东, 万仁泽.多维贫困视角下民族地区返贫成因及对策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8,39(11):45-50. [9] 于平. 破坏生态的扶贫最终只能返贫[J]. 生态经济,2004(9):25. [10] 王媛. 后扶贫时代规模性返贫风险的诱致因素、生成机理与防范路径[J]. 科学社会主义, 2021(5):102-108. [11] 杨婵娟. 脱贫户返贫的影响因素与防治对策[J]. 特区经济, 2021(8):140-142. [12] 苏芳, 李景坤, 许韶华.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农户生计风险评价模型[J]. 冰川冻土, 2017,39(6):1381-1390. [13] 李雅婧, 祁新华, 林月.贫困退出背景下六盘山区返贫脆弱性特征及影响因素[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14(4):63-70. [14] 黄锐, 王飞, 章安琦.民族地区防返贫机制研究——基于多维返贫视角[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49(1):119-129. [15] 胡原, 曾维忠.深度贫困地区何以稳定脱贫?——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现实思考[J]. 当代经济管理,2019,41(12):7-12. [16] 孙晗霖, 刘新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实证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21(6):116-126. [17] 罗玉杰, 李会琴, 侯林春.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乡村旅游地返贫风险识别及预警机制构建——以湖北省恩施州W村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2,36(2):186-193. [18] 黄国庆, 刘钇, 时朋飞.民族地区脱贫户返贫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构建[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7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