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志彪,凌永辉,孙瑞东.新型支柱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与政策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6):117-128. [2] 程恩富,陈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当代经济研究,2023(12):14-23. [3] 刘学侠,宋宗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24(4):64-74. [4] 王静华,刘人境.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驱动逻辑及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1(2):16-24. [5] 赵雪雁,杜昱璇,李花,等.黄河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的时空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131-147. [6] 张耀,朱英明,杜家禛.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24,44(2):61-70. [7] 周清香,何爱平.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J].经济问题,2020(11):8-17. [8] 刘建华,闫静,王慧扬,等.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动态演进及障碍因子诊断[J].人民黄河,2024,46(4):1-7,14. [9] 韩秀丽,胡烨君,马志云.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基于黄河流域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3, 39(11):122-127. [10] 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24(1):10-18,211. [11] 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6):137-148. [12] 周文,李吉良.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J].社会科学辑刊,2024(2):114-124. [13] 王珏,王荣基.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37(1):31-47. [14] 韩文龙,张瑞生,赵峰.新质生产力水平测算与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4,41(6):5-25. [15] 卢江,郭子昂,王煜萍.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0(3):1-17. [16] 施雄天,余正勇.我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结构分解及空间收敛性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24,43(5):90-99. [17] 徐维祥,李露,周建平,等.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机制[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9):2044-2062. [18] 徐雪,王永瑜.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经济增长质量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1(10):13-26. [19] 乔家君,肖杰.黄河中下游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24,43(3):417-433. [20] 张旺,白永秀.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的理论构建、实证分析及优化路径[J].中国软科学,2022(1):132-146. [21] 王资程,于小兵,吴雪婧.经济发展水平对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23,39(14):27-32. [22] 尹长丰.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3(1):57-64. [23] 陈伍香. 乡村旅游质效提升与乡村振兴耦合机理研究——以龙胜各族自治县、雷山县、景洪市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23(12):127-136. [24] 蔡湘杰,贺正楚.新质生产力何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效应的机理与检验[J].当代经济管理,2024,46(10):1-14. [25] 陈健,张颖,王丹.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要素机制与实践路径[J].经济纵横,2024(4):29-38. [26] 魏崇辉.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3(6):25-38. [27] 谌玲,孔祥利.新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价值指向与施策重点[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2,43(6):73-82. [28] 徐姗姗.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人才振兴研究[J].农业经济,2021(6):109-110. [29] 王柱国,尹向毅.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类型、定位与模式创新——基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57-61,83. [30] 张慧泽,高启杰.新农人现象与乡村人才振兴机制构建——基于社会与产业双重网络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21(2):121-125. [31] 李阳,陈海龙,田茂再.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统计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4,40(9):11-17. [32] 苏聪文,邓宗兵,李莉萍,等.中国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5):1282-1301. [33] 丛晓男. 耦合度模型的形式、性质及在地理学中的若干误用[J].经济地理,2019,39(4):18-25. [34] 李欣宇,方斌,李怡,等.中国粮耕价值比与种植结构时空耦合演化及分区调控[J].地理学报,2022,77(11):2721-2737. [35] REY S J, JANIKAS M V.STARS: Space-time analysis of regional systems[J]. Geographical analysis, 2006, 38(1): 67-86. [36] 穆学青,张超凡,丁正山,等.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时空动态识别与驱动因素探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4,40(1):149-159. [37] 郝帅,孙才志,宋强敏.基于ESTDA模型的中国水生态足迹及水生态压力评价[J].生态学报,2021,41(12):4651-4662. [38] 赵宏波,岳丽,刘雅馨,等.高质量发展目标下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J].地理科学,2021, 41(8):1303-1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