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6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06-25
    上一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
    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湖北农业科技战略人才力量
    江帆, 陈登松, 董建辉, 郑程, 张世伟
    2025, 64(6):  1-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01
    摘要 ( 112 )   PDF (1476KB)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着力于人才。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科技战略人才力量对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及农业强省建设意义重大。湖北坚持粮食安全目标,强化农业科技战略人才支撑,保障粮食安全;秉持大食物观,借助人才推动大农业高质量发展;注重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人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同时健全高端人才制度体系,夯实农业科技战略人才储备,通过一系列举措,为湖北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分析
    张襄松, 陈妍娟
    2025, 64(6):  4-1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02
    摘要 ( 78 )   PDF (3911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5个维度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利用改进熵权-灰色关联-TOPSIS模型测算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得分,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从各区域发展水平均值来看,主要呈现东北部区域>东部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的格局;经过10年发展,高水平区域、较低水平区域和低水平区域的省(市、自治区)数量各减少1个,但较高水平的省(市、自治区)数量大幅增长,且高水平、较高水平地区的分布,由主要集中于东部区域和东北区域转移至主要集中于中部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空间上主要呈低-低聚集和高-高聚集的特征,且随着时间推移,低-低聚集的地区数量逐渐减少。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和美乡村建设影响要素评价
    聂奇, 杨雅茹, 马文洁, 李烨彤, 罗敏, 韦杰, 门媛媛
    2025, 64(6):  11-1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03
    摘要 ( 99 )   PDF (1610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和美乡村建设状况,从“宜居”“宜业”“和美”3个维度,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梳理和美乡村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产业美、人才美、生态美、文化美、组织美5个一级指标及27个二级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产业振兴(54.9%)>文化振兴(16.5%)>生态振兴(10.5%)>组织振兴(8.9%)=人才振兴(9.2%)。以广西7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和美乡村建设综合排名表现为凌云县>南丹县>上林县>凭祥市>容县>平桂区>大新县。提升农村宜居宜业水平,产业振兴是关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走多元融合发展的道路。
    育种·栽培
    丰产半冬性小麦皖农116的选育及相关特征
    崔文礼, 代雪晴, 杨晨, 邓新龙, 于学奎, 郑文寅, 黄建华
    2025, 64(6):  17-2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04
    摘要 ( 95 )   PDF (1595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皖农116是用郑麦9023/皖麦19高代品系为母本、濉溪056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丰产、半冬性、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为7 667.7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3.18%,18个试验点中,有15个试验点增产,增产点率达83.33%;在2021—2022年生产试验中,皖农116比对照济麦22增产3.30%。病害接种鉴定结果显示,皖农116对赤霉病表现为中抗。介绍了皖农116的选育过程和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探讨了关键配套栽培技术,旨在为小麦选育及栽培提供技术指导,推动小麦生产高质量发展。
    高产花生品种开农80的耐盐性鉴定及机制解析
    王培云, 赵文丽, 马骥, 邓丽, 李阳, 郭敏杰, 申卫国, 姚潜, 任丽
    2025, 64(6):  21-2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05
    摘要 ( 79 )   PDF (3288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杂交花生(Arachis hypogaea)品种开农80为材料,鉴定其耐盐性及相关分子机制。结果显示,区域试验产量测定中,与对照品种豫花9327相比,开农80荚果产量显著增加。萌发期在90 mmol/L NaCl胁迫下,开农80种子中AhNCED1表达显著下调,AhCYP707A1AhCYP707A2表达显著上调,导致脱落酸(ABA)含量降低;AhGA2ox表达显著下调但AhGA3ox表达显著上调,导致赤霉素(GA)含量升高,因此开农80在盐胁迫下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豫花9327。幼苗期在200 mmol/L NaCl胁迫下,与对照品种豫花9327相比,开农80中活性氧清除酶的活性显著提高,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的含量显著降低,因而开农80幼苗的根数显著增加,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显著升高,而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存活率显著提高。
    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养分生产效率及土壤环境风险
    叶灵, 相殿国, 苗锋, 纪明妹, 刘珊, 王胜蕊
    2025, 64(6):  28-3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06
    摘要 ( 85 )   PDF (1819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使河北省平原地区小麦的水肥投入得到高效利用,设置4种栽培管理模式,分别为处理A(当地农民习惯管理,N 266 kg/hm2、P2O5 200 kg/hm2,总灌水量300 mm)、处理B(高产推荐管理,N 220 kg/hm2、P2O5 152 kg/hm2、K2O 150 kg/hm2,总灌水量195 mm)、处理C(水肥高投入管理,N 300 kg/hm2、P2O5 225 kg/hm2、K2O 300 kg/hm2,总灌水量270 mm)、处理D(水肥高效管理,N 270 kg/hm2、P2O5 184 kg/hm2、K2O 270 kg/hm2,总灌水量215 mm),通过测定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确定最佳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处理C和处理D的产量分别为 9 881、10 360 kg/hm2,显著高于处理A(P<0.05),比处理A分别增产20.2%、26.0%;处理C和处理D的植株养分含量均高于处理A和处理B,而子粒对养分的需求量未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处理D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为43.15 kg/hm2,低于处理B和处理C,表明氮素有效转移至植株,降低了淋溶风险。综合考虑产量、水肥投入及环境风险,认为处理D为可行的高产栽培模式。
    资源·环境
    不同植物驯化的土壤微生物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任泉静, 卢宗琪, 李宇航, 顾海萍, 杨毅, 任伟征
    2025, 64(6):  33-3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07
    摘要 ( 99 )   PDF (2479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不同植物驯化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长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开展控制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不接种微生物(CK1)、接种小麦驯化的土壤微生物(CK2)、接种白菜驯化的土壤微生物(T1)、接种狗尾草驯化的土壤微生物(T2)、接种苜蓿驯化的土壤微生物(T3)、接种弃耕农田的土壤微生物(T4)、接种林地的土壤微生物(T5)。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小麦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T1处理生物量最高;不同处理间小麦株高、叶面积、比叶面积和根冠比差异显著;不同处理间小麦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差异显著,且光合速率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r=0.74,P<0.001),与比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r=-0.49,P=0.030)。综上,不同植物驯化的土壤微生物对小麦生长有显著影响,且小麦能量分配策略和生理状态变化可能介导了该过程,表明该方法在调控小麦生长上具有可行性和一定潜力。
    模拟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磷素含量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及变化规律
    赵希梅, 裴霄敏, 李奥明洋, 刘天雅, 张政, 李梦蝶, 李继福
    2025, 64(6):  39-4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08
    摘要 ( 96 )   PDF (3383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秸秆还田对水旱轮作下土壤磷素含量变化的影响,采集长期稻-油轮作试验田土壤进行室内模拟试验,设置旱作(D)、水作(W)、旱作+秸秆(D+S)和水作+秸秆(W+S)4个处理,采用Hedley磷分级法提取和测定土壤磷组分,并考察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旱作处理条件下,添加秸秆使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增加20.6%;在水作处理条件下,添加秸秆使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56.4%。总体而言,水作条件下土壤有效磷含量提升幅度大于旱作。综合来看,W+S处理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RDA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水分和秸秆对土壤磷素量的贡献率分别为73.2%和26.8%。秸秆还田不仅可提升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还可调节土壤各形态磷素含量,从而增强土壤供磷能力。
    基于土柱模拟的红壤坡耕地耕作土体构型对土壤水运移特征的影响
    莫明浩, 刘昭, 石芬芬, 严志伟, 王嘉
    2025, 64(6):  45-5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09
    摘要 ( 67 )   PDF (4601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红壤坡耕地耕作土体构型对土壤水运移特征的影响,采用一维垂直薄层积水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土体构型和秸秆覆盖措施下土壤水分的入渗特征。结果表明,对于二元非均质土壤,随耕作层土壤容重增大,湿润锋的推进速度和水分入渗率会减慢,导致入渗能力下降;模拟免耕措施的土柱湿润锋运移耗时最长,较耕作层25、35 cm土柱分别延长了64、127 min,且单位时间内其水分累积入渗量与入渗率均最小;秸秆覆盖后土壤水分入渗率下降,降幅在5%~23%,从而增加土壤水分的滞留时间,并进一步提高水分累积入渗量;将非均质土柱概化为均质土体模型发现,当下土层容重一定、上土层容重增大时,其概化均质土体的等效饱和导水率呈减小趋势;上土层厚度增加,等效饱和导水率也相应增大。
    麝香草酚对猕猴桃采后霉腐菌的抑制作用及气象因素对其保鲜效果的影响
    邓舒敏, 许琴, 李颖, 辛怡娆, 许珂, 王星宇
    2025, 64(6):  53-5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10
    摘要 ( 75 )   PDF (2099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察了天然植物提取物麝香草酚对猕猴桃采后霉腐病主要病原真菌生长的影响,探讨了麝香草酚处理后猕猴桃果实的霉腐率以及气象因素对其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20 mg/L麝香草酚可在一段时间内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且不会影响猕猴桃的品质;在室温条件下,300 mg/L麝香草酚处理可以显著降低猕猴桃的霉腐率;温度和湿度是麝香草酚保鲜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麝香草酚的猕猴桃采后病害防控策略,为麝香草酚在果蔬采后保鲜中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
    克拉玛依市石油出口处土壤细菌的鉴定及耐药性
    杜菲, 黄润生, 杨永花, 杨波
    2025, 64(6):  59-6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11
    摘要 ( 90 )   PDF (3677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23年10月在克拉玛依石油出口处采集土壤样品,对这些土壤样本中细菌进行培养、分离纯化、革兰氏染色、16S rRNA序列分析及生化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所用药物包括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羧苄青霉素、头孢曲松、四环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和林可霉素。结果显示,从土壤样本共分离到30株细菌,可分为5类,分别从每类细菌中挑出1株代表性菌株进行鉴定,鉴定结果显示这5种细菌分别为解蛋白芽孢杆菌(Bacillus proteolyticus)、斯威兹芽孢杆菌(Bacillus swezeyi)、热带芽孢杆菌(Bacillus tropicus)、鲁戈斯芽孢杆菌(Bacillus rugosus)、堆肥芽孢杆菌(Bacillus stercoris)。这5种细菌均属于芽孢杆菌属,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土壤肥力、抑制病原菌、分解有机物质、参与氮和磷的循环等,还在石油降解方面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耐药性结果显示,这5种细菌对所试药物具有广泛抗性。
    喀斯特山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黔南州为例
    张慧, 陈洋, 王斌, 刘义祥
    2025, 64(6):  65-7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12
    摘要 ( 76 )   PDF (2470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黔南州2013年耕地数据和2023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耕地“非粮化”的分布特征,建立耕地非粮化率计算模型,研究耕地坡度、耕地质量、道路距离、居民点距离、水源距离5个驱动因子对黔南州耕地“非粮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黔南州2013—2023年耕地非粮化面积为167 210.34 hm2,耕地非粮化率为31.89%;耕地“非粮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林地和园地,二者占耕地非粮化总面积的98.52%;随着耕地质量降低,耕地坡度增加,耕地与道路、居民点、水源距离增加,耕地非粮化率均呈上升趋势,且上升明显,这5个因子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31、0.25、0.19、0.15、0.10。其中,自然条件因素(耕地质量和耕地坡度)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权重达0.56。
    贵州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廖艳梅, 尹林江, 蒙友波, 韩敏, 张慧, 罗洁琼
    2025, 64(6):  72-8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13
    摘要 ( 83 )   PDF (8855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市州、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贵州省2020年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贵州省耕地“非粮化”面积达9 331.88 km2。贵阳市、铜仁市、遵义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耕地“非粮化”率较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低;从耕地“非粮化”面积看,各市州整体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县域耕地“非粮化”率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中部县域,冷点区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和榕江县;耕地“非粮化”面积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西部县域,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中部、东部县域。人均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乡村从业人员数量、喀斯特面积占比的抑制效应以及交通用地占比、海拔的正向驱动效应在空间上均呈现梯度变化的特征。受农户主体属性、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贵州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明显,影响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可根据各地差异性,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抑制耕地“非粮化”。
    基于CRITIC-NFM的巴楚县耕地后备资源农作物适宜性精细化评价和布局
    罗浩, 单娜娜, 李宁, 孙廷廷, 王一峰, 马兴旺, 杨志莹, 冯军江
    2025, 64(6):  81-9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14
    摘要 ( 58 )   PDF (4948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新疆巴楚县为研究区域,借助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对全县主要作物小麦、玉米、棉花的种植结构进行精细化布局,并在“水-粮”条件的约束下分析粮食作物的种植分布,以期为西北极端干旱区的耕地后备资源规划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玉米、小麦、棉花的种植适宜度分别为0.856 4、0.708 4、0.706 5,3种作物的适宜度相差较小,在空间布局上均表现为中部地区适宜度高的特征;单作物适宜性评价分区结果显示,棉花以Ⅱ级区为主,占比为40.11%,玉米和小麦以Ⅲ级区为主,占比分别为63.50%、64.12%;在“水-粮”条件的约束下,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为5 129.92 hm2,占比为35.98%,其中,琼库尔恰克乡的种植面积最大,面积为1 463.21 hm2,占比为28.52%;中部区域阿克萨克马热勒乡面积次之,为1 138.67 hm2,占比为22.20%。
    植物保护
    高山林间活立木中松褐天牛种群分布及动态特征
    洪承昊, 孙亮, 郝才豪, 卢宗荣, 查玉平
    2025, 64(6):  92-9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15
    摘要 ( 82 )   PDF (2296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解剖高山林间活立木,分析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木段内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种群空间分布特征。在高山林间不同海拔位点对松褐天牛的羽化情况进行监测,探讨其种群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在450 m(D1)、680 m(D2)和1 000 m(D3) 3个不同海拔样地,松褐天牛的侵入孔与羽化孔在树干内的中上层密度较大。通过对3个海拔样地的侵入孔、羽化孔数量与树干高度构建的相关方程均能有效估算松褐天牛在树干内的种群分布情况。在D1、D3海拔样地,侵入孔数量与羽化孔数量呈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0.674。在海拔450~1 000 m,松褐天牛的初羽化期和羽化末期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推迟,初羽化期推迟了15~30 d,羽化末期推迟了16~31 d,其羽化期均维持在86~88 d,其活动期同样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推迟,活动始见期分别推迟了15~25 d,但活动终见期均在10月上旬。
    设施连作条件下六妹羊肚菌伴生菌的鉴定及防控药剂筛选
    杨雪莲, 路海玲, 王帅, 王丽, 洒威, 苏丽萍, 巩莉, 王乐
    2025, 64(6):  97-1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16
    摘要 ( 74 )   PDF (3837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连作5年栽培土壤表面大量出现的伴生菌为研究对象,基于形态学特征及ITSLSURPB2三种分子标记基因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常规农药对伴生菌及六妹羊肚菌的抑制效果和毒力。结果表明,鉴定伴生菌为毛葡孢属(Botryotrichum sp.)真菌。在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春雷王铜、恶霉灵、百菌清、三唑酮、代森锰锌5种药剂对六妹羊肚菌抑制率分别为0.25%、5.24%、23.94%、56.61%、70.32%,对毛葡孢属的抑制率分别为27.78%、18.13%、21.64%、21.64%、49.71%,对六妹羊肚菌的EC50分别为12.079 8、6.214 6、25.460 9、5.885 0、14.336 6 g/L,对毛葡孢属的EC50分别为11.076 8、9.487 4、50.925 7、18.835 3、16.940 3 g/L。综合分析抑制率与EC50可知,春雷王铜对毛葡孢属的抑制效果较强,对六妹羊肚菌毒性较弱,因此春雷王铜可推荐作为毛葡孢属田间防治的杀菌剂。
    乙草胺和丁草胺对斑马鱼前列腺素代谢产物的影响
    周新宗, 李少斌, 田晓丽, 常菊花
    2025, 64(6):  103-10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17
    摘要 ( 99 )   PDF (5759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100 μg/L乙草胺(AC)和丁草胺(BC),对成年斑马鱼(Danio rerio)雌鱼、雄鱼进行96 h染毒处理,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乙草胺和丁草胺对斑马鱼前列腺素(PGs)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在6个处理[AC处理的雌鱼(ACF)、雄鱼(ACM),BC处理的雌鱼(BCF)、雄鱼(BCM),对照雌鱼(CKF)和雄鱼(CKM)]的24个样品中共检测出1 683种代谢物。对总代谢产物的火山图分析发现,除BCM与CKM处理外,其余处理显著上调的代谢物数量明显多于显著下调的代谢物数量。前列腺素代谢产物(PGs)分析表明,在ACF处理下,16个PGs代谢物显著上调,1个iPG显著下调;ACM处理下,9个PGs代谢产物显著上调。BCF处理染毒后,18个PGs代谢物显著上调;BCM处理下,2个PGs代谢产物显著上调。
    园艺·特产
    巴山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
    张梦, 宋菲, 陈恭平, 汪洋
    2025, 64(6):  110-11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18
    摘要 ( 59 )   PDF (2838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巴山松(Pinus henryi)人工林林下灌草层物种组成及优势特征,分析林分结构和环境因子对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优化森林经营措施以提升物种多样性提供依据。在湖北省巴东县国有巴山林场巴山松人工林设置12块固定样地,利用重要值、Shannon-Wiener指数等指标评估物种组成与多样性。通过林分结构指标及坡向、郁闭度等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揭示其对物种多样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巴山松人工林林下共记录灌木111种(30科54属)和草本112种(45科84属)。灌木丰富度与坡向和林分密度显著正相关(P<0.05),草本丰富度与林分蓄积和郁闭度显著负相关(P<0.05),与开敞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冗余分析表明,坡向是影响林下物种多样性最重要的因子,林分蓄积量对灌木层多样性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 (P<0.05),混交度和角尺度对草本层多样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P<0.05)。坡向、郁闭度和混交度是影响巴山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通过优化林分结构以改善林下光资源的空间分配,有助于提升物种多样性,增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功能性。
    喷布葡萄糖、S-诱抗素对采后沃柑着色及品质的影响
    黄其椿, 汪妮娜, 黄燕晓, 谭颂玥, 罗增桂, 梁勇, 李果果, 覃泽林, 曾志康, 胡承孝
    2025, 64(6):  117-12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19
    摘要 ( 88 )   PDF (5496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改善沃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var. orah)着色及提升品质的方法,以采后沃柑果实为材料,开展喷布葡萄糖、S-诱抗素试验。结果表明,喷布葡萄糖对提升沃柑固酸比效果明显,其中喷布2次1%葡萄糖的沃柑PT3固酸比为29.50,喷布2次5%葡萄糖的沃柑PT4固酸比为30.98,分别比CK增长24.68%、30.94%;喷布S-诱抗素对改善沃柑红度值a*、综合着色指数CCI均有一定效果,在a*增加值中,10 mg/L的YK2处理沃柑a*增加值为3.65,50 mg/L的YK3处理沃柑a*增加值为3.88,与CK的沃柑a*增加值差异显著。在沃柑生产上,推荐喷布或淋施0.1%~1%食用葡萄糖以提升固酸比,推荐喷布5~10 mg/L的S-诱抗素以改善着色,拉长货架期和提高沃柑品质。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野韭菜叶绿素和氮含量的影响
    周婷, 冯树林, 王军利
    2025, 64(6):  124-12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20
    摘要 ( 65 )   PDF (2627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野韭菜(Allium tuberosum)对干旱环境的响应特征,以秦岭野韭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秦岭野韭菜叶绿素相对含量及氮含量均呈下降低趋势,水分胁迫指数呈上升趋势。21 d干旱秦岭野韭菜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氮含量下降幅度达到最大,较对照分别下降39.47%和30.99%。复水处理后,野韭菜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与氮含量均逐渐得到恢复。随着干旱胁迫后复水时间的延长,秦岭野韭菜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氮含量的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复水14 d后秦岭野韭菜叶绿素相对含量恢复到对照水平,复水5 d后秦岭野韭菜的氮含量恢复到对照水平,复水激发了秦岭野韭菜的生理补偿作用。
    中药材
    瑶药猪殃殃化学成分、UPLC指纹图谱与化学模式识别评价
    谢鲜丽, 卿丽婷, 梁建丽, 刘丹, 李耀华
    2025, 64(6):  128-13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21
    摘要 ( 67 )   PDF (2809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UPLC-Q-Exactive-MS技术,结合对照品比对的方法,对猪殃殃(拉拉藤)[Galium aparine Linn. var. echinospermum (Wallr.) Cuf.]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以甲醇-0.1%甲酸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流速设定为0.2 mL/min;柱温保持在30 ℃。采用ACQUITY UPLC HSS-T3 C18(150 mm×3 mm,1.8 μm)色谱柱;在260、340 nm双波长下进行检测。同时,对10批不同产地的猪殃殃样品进行UPLC指纹图谱分析,并运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其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利用UPLC-Q-Exactive-MS技术成功鉴定出猪殃殃中的32个成分;建立的10批猪殃殃样品UPLC指纹图谱,共标定17个共有峰,其中3个色谱峰被指认为酚酸类成分,10批样品的相似度为0.897~0.996。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2大类,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一致。表明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结合U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法可全面、有效地评价猪殃殃的质量。
    白及的产地趁鲜切制工艺及可行性
    史玉宝, 邓日建, 邓笑治, 黄天述
    2025, 64(6):  136-14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22
    摘要 ( 59 )   PDF (2221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Reichb.f.]产地趁鲜切制工艺及其可行性,针对其是否去皮、蒸煮与切制的顺序以及干燥方式等进行研究。同时,以切制的难易程度、切片的折干率和外观性状作为外在质量评价指标,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和多糖含量作为内在质量评价指标,旨在筛选出最佳的鲜切工艺。此外,对白及鲜切饮片与传统切制饮片的DPPH、羟基自由基和ABTS等体外抗氧化能力以及止血作用进行比较研究,以评估鲜切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制备白及切片时,无需进行去皮处理,最佳工艺:将新鲜白及块茎蒸至无白心后切片,50 ℃烘干,成品抗氧化活性及止血效果整体优于传统加工饮片,切片品质好、折干率高,且节省时间和成本,可推广应用。
    畜牧·兽医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对大肠杆菌K88刺激的小鼠回肠凋亡和自噬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子涵, 刘丽雪, 胡进
    2025, 64(6):  141-14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23
    摘要 ( 75 )   PDF (2380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旨在探讨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刺激引起肠道损伤后,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对回肠中凋亡和自噬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18只5~6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18±1)g,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正常环境饲喂1周后,分别给3组小鼠灌胃PBS、AKK菌或巴氏灭活AKK菌。2 d灌胃1次,在连续灌胃2周后,腹腔注射ETEC K88菌液进行感染,36 h后麻醉处死小鼠,取回肠样品,检测凋亡和自噬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①AKK菌和灭活AKK菌对ETEC K88感染导致的回肠形态结构损伤均有缓解作用。②灌胃AKK菌和灭活AKK菌均显著下调小鼠回肠中炎性因子白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量(P<0.05)。③AKK菌显著降低小鼠回肠凋亡信号通路相关因子Fas配体(Fasl)、半胱天冬蛋白3(Caspase 3)、半胱天冬蛋白9(Caspase 9)、Bcl-2相关X蛋白(Bax)的mRNA表达量(P<0.05)。④AKK菌或灭活AKK菌均显著降低了小鼠回肠中自噬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哺乳动物雷帕毒素靶蛋白(mTOR)、自噬相关基因12(Atg12)的mRNA表达量(P<0.05)。AKK菌对ETEC K88感染导致的小鼠回肠损伤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羌山云朵鸡肉品质分析
    李荣宏, 吴锦波, 杨小林, 余春林, 王蓉芳, 苏元君, 李星亮, 牟桑, 张燕, 张强, 王扎
    2025, 64(6):  146-14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24
    摘要 ( 71 )   PDF (1789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羌山云朵鸡肌肉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质元素等组分进行测定分析了羌山云朵鸡肉品质。结果表明,羌山云朵鸡肌肉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占比高达38.1%,在地方鸡种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2.8%,矿物质含量也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地方鸡种。
    贮藏·加工
    三种加工方式对茭白脆片品质的影响
    戴芳, 南占东, 温华建, 杨淑涵, 熊添, 廖李
    2025, 64(6):  149-15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25
    摘要 ( 68 )   PDF (1817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开发茭白(Zizania latifolia)脆片产品,分别采用油炸、空气炸和热风干燥加工茭白脆片,分析其硬度、脆性、酸价等品质指标。开展加速氧化试验,分别于贮藏0、6、12、18、24、30 d测定茭白脆片的过氧化值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油炸组茭白脆片的色差、硬度和脆性最大,酸价最高,脂肪含量最高(27.56 g/100 g);空气炸组茭白脆片的色差、硬度和酸价适中,而脆性最小,且脂肪含量低于19.00 g/100 g;热风干燥组茭白脆片的色差和硬度最小,酸价最低,且脆性适中,脂肪含量低于19.00 g/100 g。在加速氧化期间,油炸组的过氧化值均高于其他2组,贮藏18 d时达到0.25 g/100 g;空气炸组和热风干燥组的过氧化值分别于贮藏24、30 d超过0.25 g/100 g。经GC-MS分析,三种方式加工的茭白脆片共检测出71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8种、醛类18种、酮类9种、酸类3种、酯类4种、烷烃类14种、烯烃类4种、其他类11种。综合来看,空气炸和热风干燥加工的茭白脆片品质和保质期均优于油炸的,且热风干燥加工更优。
    当归藤原花青素的纯化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
    樊力华, 李金洲, 李梦琪, 周广运, 邓青梅, 魏江存, 陈勇
    2025, 64(6):  155-16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26
    摘要 ( 58 )   PDF (2391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聚酰胺树脂层析法,考察聚酰胺树脂的静态吸附和解吸附能力、动态吸附和解吸附能力等,对当归藤(Embelia parviflora Wall.)原花青素进行纯化工艺优化,并对纯化后的当归藤原花青素抗氧化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当归藤原花青素纯化工艺为上样浓度1.88~3.21 mg/mL、上样流速2~3 mL/min、聚酰胺动态比吸附量16.05 mg/g、最佳洗脱流速2~3 mL/min。不同解吸液体积分数的洗脱率表现50%乙醇溶液>70%乙醇溶液> 30%乙醇溶液>95%乙醇溶液。在抗氧化试验中,当归藤原花青素及原花青素对照品对ABTS+·的清除率及总还原力与维生素C接近,但对DPPH·的清除率及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不及维生素C。
    熵权法联合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薄荷超微粉碎工艺优化
    陈雪婷, 张建军, 何承砚
    2025, 64(6):  161-16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27
    摘要 ( 59 )   PDF (4938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以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挥发性成分薄荷脑、薄荷酮,非挥发性成分新绿原酸、原儿茶醛、芦丁、柚皮苷、橙皮苷、迷迭香酸、蒙花苷含量及平均粒径D90的综合评分值为指标,对薄荷超微粉碎工艺含水量、投药量、粉碎时间3个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薄荷的最佳超微粉碎工艺为饮片含水量6.0%、粉碎时间18 min、投药量70 g。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的薄荷超微粉碎工艺简便快捷,模型具有较高拟合度、预测性良好。
    检测分析
    28-高芸苔素内酯对韭中腐霉利残留量的影响
    王美美, 朱宝玉, 余婷煜, 邢高山, 廖灿, 朱祥, 李俊凯
    2025, 64(6):  167-17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28
    摘要 ( 63 )   PDF (1666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明28-高芸苔素内酯对韭中腐霉利残留量的影响,以28-高芸苔素内酯为供试药剂,设置7个用药处理,以喷施腐霉利但未喷施28-高芸苔素内酯的处理为对照。利用QuEChERS技术进行样品前处理,GC-MS法测定各处理韭中腐霉利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喷施28-高芸苔素内酯后,药后1 d韭中腐霉利残留量均高于对照。在高剂量条件下(0.20、0.10 mg/L),无论是药前喷施1次28-高芸苔素内酯,还是在药前药后喷施2次28-高芸苔素内酯,药后1 d韭中腐霉利的残留量均高于其他处理,说明高剂量28-高芸苔素内酯在短时间内会促进腐霉利的吸收。药后2 d,所有处理韭中腐霉利残留量快速降低,但喷施0.20 mg/L 28-高芸苔素内酯1次和2次以及喷施0.10 mg/L 28-高芸苔素内酯2次的处理,韭中腐霉利残留量仍然高于对照。从药后3βd开始,经过28-高芸苔素内酯处理后,韭中腐霉利的残留量快速下降,并且处理2次与处理1次相比,韭中腐霉利降解得更快。腐霉利处理韭后,自然状态下残留量逐渐降低,降解曲线方程为y=8.934 4e-0.197t,相关系数(r)为0.985 4,降解的半衰期(T1/2)为3.52 d。喷施28-高芸苔素内酯后,所有处理韭中腐霉利的降解半衰期均低于对照,说明28-高芸苔素内酯能有效促进韭中腐霉利的降解。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厚鳞柯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
    陈海彬, 黄俊添, 李志海, 黄百祺, 廖宗浪, 陆洋洋, 付晓云
    2025, 64(6):  171-17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29
    摘要 ( 67 )   PDF (2898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厚鳞柯(Lithocarpus pachylepis)不同部位(果壳、果仁、花、叶、枝)的化学成分组成、相对含量及差异。结果表明,厚鳞柯各部位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存在较大差异,5个部位共检测出110种化合物,共9类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醇类、酚类、醚类、醛类、酸类、酮类、烷烃类、烯烃类和酯类化合物;果壳、果仁、花、叶、枝中分别鉴定出41、38、42、38、39种成分。厚鳞柯的5个部位中鉴定出9种共有成分,分别是正壬醛、癸醛、正十四烷、正十六烷、正十七烷、咖啡因、植酮、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各部位中共有成分的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枝、果仁、果壳、花和叶。5个部位中均有独特的挥发性成分,其中果壳中有18种、果仁中有9种、花中有14种、叶中有17种、枝中有10种。对共有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63%,其中咖啡因、正十六烷、癸醛、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正十七烷的贡献率较大,均与主成分呈高的正相关性,是影响厚鳞柯挥发油的关键性成分。
    信息工程
    基于改进YOLOv8s-Seg模型的番茄成熟度检测
    杨爽, 周中林
    2025, 64(6):  178-18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30
    摘要 ( 81 )   PDF (6917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实现对不同成熟度番茄的实时检测,提出改进YOLOv8s-Seg模型,从而满足现代农业对精准管理的需求。通过改进YOLOv8s-Seg模型的颈部模块来提高其网络性能,在每次上采样操作前,添加1×1 SimConv卷积,将颈部剩余的常规卷积替换为3×3 SimConv卷积,显著提高算法的特征融合能力。结果表明,改进YOLOv8s-Seg模型对成熟番茄、半成熟番茄和未成熟番茄的分割精确率分别为92.7%、92.3%和89.9%。与YOLOv8s-Seg模型相比,改进YOLOv8s-Seg模型的精确率、召回率、F1评分和mAP@0.5分别提高1.6、0.4、1.0、2.4个百分点;改进YOLOv8s-Seg模型的精确率、召回率、F1评分和mAP@0.5均高于YOLOv8s-Seg模型、YOLOv5s-Seg模型、YOLOv7-Seg模型和Mask R-CNN模型;改进YOLOv8s-Seg模型的推理时间为3.5 ms,虽然比YOLOv5s-Seg模型和YOLOv8s-Seg模型略有增加,但明显低于YOLOv7-Seg模型和Mask R-CNN模型。改进YOLOv8s-Seg模型在复杂环境下的番茄成熟度分割任务中表现出优异性能;无论是叶片遮挡、果实重叠,还是光照变化与角度变化,该模型均能实现高精度的分割效果。
    基于深度学习的盐碱地遥感影像反演模型构建
    班若楠, 董峦
    2025, 64(6):  185-18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31
    摘要 ( 95 )   PDF (5188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台兰河灌区盐碱地遥感影像反演问题,提出基于PointRend网络融合CoTAttention机制的图像分类模型。该模型以DeepLabV3为骨干网络,融入CoTAttention模块,提高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为验证改进网络的分类效果,使用台兰河灌区的哨兵二号遥感影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PointRend模型的各项指标表现较好,像素准确率、平均交并比、F1分别为89%、88%、88%。与未融合CoTAttention机制的PointRend模型相比,改进PointRend模型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提升,像素准确率、平均交并比、F1分别提高3、2、3个百分点。改进PointRend模型在目标分割任务中对细节的捕捉能力和边缘的精细化处理效果显著提升,提高了整体分类精度。
    Sentinel-2遥感影像在天山北坡乔木林地上碳储量估算中的应用
    赵兵杰, 高鹏远, 王春博, 赵卫常, 左伟昆, 梁岱松, 司雷
    2025, 64(6):  190-19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32
    摘要 ( 62 )   PDF (2430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Sentinel-2对天山北坡乔木林地上碳储量的估测潜力,利用2021年Sentinel-2遥感影像和样方调查数据开展试点研究。综合考虑光谱信息、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地形因子,采用平均残差平方和(RMS)、赤池信息准则(AIC)、校正决定系数(R2_adjust)筛选最优变量,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和稳健估计法分别建模,并以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ERMS)、相对均方根误差(ERRMS)、偏差(bbias)评价模型精度。结果表明,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数据共提取出22个极显著遥感因子(P<0.01),通过变量优选确定7个建模因子,涵盖光谱信息(band11、band12、band4、band5)、植被指数(NDVI、RVI)和纹理特征(b11-Mean)3类特征。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稳健估计模型的预测精度和可靠性均较高,且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更优,表明Sentinel-2在天山北坡乔木林碳储量估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生物工程
    野桑蚕全长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孟刚, 王瑞娴, 楚渠, 彭云武, 杨金宏, 陈安利, 张笙源, 凌君
    2025, 64(6):  197-2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33
    摘要 ( 79 )   PDF (12216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二代测序(Illumina RNA-Seq)校正三代测序(PacBio ISO-Seq)的方法对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探究野桑蚕蛹不同滞育期的基因表达特征,深入探索基因组功能信息。通过测序和组装共获得93 616个全长转录本,其序列长度为327~33 273 bp,平均长度为2 631 bp,N50为3 204 bp。通过整合COG、GO、KEGG、KOG、Pfam、Swiss Prot、eggNOG和NR功能数据库的注释结果,共获得82 796个功能注释基因。利用全长转录本数据,共鉴定出17 189个lncRNA、87 921个SSR分子标记及49 432个开放阅读框(ORF);ORF编码蛋白的长度为0~1 522 aa,平均长度为305 aa。通过对野桑蚕蛹不同滞育期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共获得差异表达基因5 780个,其中2 269个差异表达基因获得GO注释,1 590个差异表达基因获得KEGG注释。
    不同樱桃番茄品种2-苯乙醇及其糖苷含量与相关基因的表达
    史先鹏, 宋敏, 武丞宇, 刘立锋, 程斐, 马静
    2025, 64(6):  207-21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34
    摘要 ( 72 )   PDF (4213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4个樱桃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品种(千禧、小红、T7、釜山88)为试验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MS)测定果实中2-苯乙醇、2-苯基乙基β-D-葡萄糖苷的含量。基于系统进化分析筛选潜在的糖基转移酶(UGT)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其表达模式,探究2-苯乙醇、2-苯基乙基β-D-葡萄糖苷的含量与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不同番茄品种间2-苯乙醇、2-苯基乙基β-D-葡萄糖苷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均表现为千禧>小红>T7>釜山88,其中,千禧中2-苯乙醇、2-苯基乙基β-D-葡萄糖苷的含量均最高,分别为3 906.69、5 590.26 ng/g,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通过系统发育分析,筛选出20个SlUGT基因,其中,SlUGT42SlUGT54SlUGT103SlUGT104SlUGT105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表达量呈增加趋势。SlUGT103SlUGT104SlUGT105在千禧中表达水平最高,同时其2-苯乙醇及糖苷含量也达到最高水平;SlUGT103的相对表达量与2-苯乙醇、2-苯基乙基β-D-葡萄糖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SlUGT104的相对表达量与2-苯乙醇含量呈显著正相关。SlUGT103SlUGT104是催化2-苯乙醇糖基化反应的关键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掌叶覆盆子matK基因多样性分析
    袁莉霞, 周磊, 楼天灵, 王芙蓉, 吴浩
    2025, 64(6):  215-21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35
    摘要 ( 69 )   PDF (5500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叶绿体matK基因进行多维度分析,包括开放阅读框预测、氨基酸组成与理化性质分析、亲/疏水性评估、信号肽预测、亚细胞定位及空间结构建模。同时,基于matK基因序列对14种植物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构建进化树。结果表明,掌叶覆盆子matK基因长度为1 512 bp,共编码503个氨基酸。matK蛋白定位于叶绿体上,置信度为95%,其等电点为9.73,属于碱性蛋白;matK蛋白不稳定指数为42.52,总亲水性系数为-0.152,属于不稳定亲水蛋白。matK蛋白不存在信号肽。matK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无规卷曲(246个)、α螺旋(171个)和延伸链(86个)组成,其中无规卷曲占比最高(48.90%),延伸链占比最低(17.10%);三级结构的GMQE值为0.61,相似度高达93.64%。基于matK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掌叶覆盆子与13种植株分为3类,掌叶覆盆子与Rubus rosifoliusRubus ursinusRubus ellipticus聚为一簇,与Rubus rosifolius亲缘性最近。
    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解析水稻分蘖期响应淹涝胁迫的分子机制
    罗肖郧, 李培德, 郑兴飞, 殷得所, 王红波, 胡建林, 胡鹏, 刘丹, 文艺, 陈东攀, 雷添杰, 徐得泽
    2025, 64(6):  220-23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36
    摘要 ( 73 )   PDF (17428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籼稻鄂中6号和粳稻长粒梗384为材料,在分蘖期进行2/3株高水深淹水处理(持续7 d),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胁迫后的基因表达和代谢物变化。转录组分析显示,鄂中6号和长粒梗384中分别鉴定出3 080和1 62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显著富集于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过程、活性氧代谢过程、植物与病原体相互作用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通路。代谢组分析发现,鄂中6号和长粒梗384中苯及其衍生物、有机酸和内酯类化合物等差异代谢物(DAMs)显著富集,涉及二萜类生物合成和类黄酮生物合成等途径。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发现,鄂中6号和长粒梗384中有7条共同通路显著富集,分别为代谢途径、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多种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二萜类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水稻通过激活抗氧化系统、调控激素信号及积累防御性代谢物应对淹涝胁迫。
    经济·管理
    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证检验
    刘莉, 杨广西
    2025, 64(6):  232-23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37
    摘要 ( 76 )   PDF (1635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12—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城乡融合进程,相较于城乡融合水平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水平低的地区促进程度更大,其机制在于通过劳动力转移和强化区域发展能力两个途径实现;进一步探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跨越两道门槛后,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赋能效应逐渐减缓。因此,应继续完善地方数字经济建设,引导劳动力合理转移,强化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并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政策,共享数字经济红利,全面推动城乡深度融合。
    农户盐碱化耕地治理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以新疆阿瓦提县为例
    涂娇阳, 阿布都热合曼·阿布迪克然木, 郭勇超, 马玉芹, 张晴, 王瑾怡
    2025, 64(6):  240-24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38
    摘要 ( 79 )   PDF (1788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对新疆阿瓦提县245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系统探讨了农户盐碱化耕地治理技术的采用行为、采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农户是否采用盐碱化耕地治理技术方面,耕地总面积、耕地质量保护补贴、盐碱化治理培训均对农户是否采用盐碱化耕地治理技术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在农户采用盐碱化耕地治理技术强度方面,家庭特征(农业劳动力数量)、耕地特征(耕地总面积)、外部环境特征(沙尘天气影响程度、农产品价格合理度)、政策导向特征(耕地质量保护补贴、盐碱化治理培训)均对农户盐碱化耕地治理技术采用强度具有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农户个体特征(受教育程度)、家庭特征(农业劳动力数量)、耕地特征(耕地总面积)、政策导向特征(耕地质量保护补贴、盐碱化治理培训)对农户采用物理改良技术、化学改良技术、水利改良技术与生物改良技术具有差异化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构建系统化盐碱化耕地治理技术推广体系、推行多元化技术协同治理模式等政策建议。
    乡村振兴
    对外开放背景下“一带一路”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袁元
    2025, 64(6):  247-25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6.039
    摘要 ( 75 )   PDF (1960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对外开放实践案例,探析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互动关系。基于2010—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实证识别“一带一路”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减贫成效及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降低了贫困率,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正向推动效应,且该效应随时间推移呈逐渐增强的趋势;从区域差异来看,“一带一路”对西部地区的作用比沿海地区更为显著,尤其对民族地区的脱贫带动作用尤为强劲。此外,研究发现,中欧班列的开行能够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增长,但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在部分地区不显著。基于“五通”模式进一步研究发现,“一带一路”促进乡村振兴的传导路径主要通过产业优化和提升对外贸易水平来实现,而金融支撑和政策响应路径的作用效果相对较弱。提出了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