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四十四卷第二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27. [3] 黄卓坚,王志萍,夏星,等.白背叶根提取物的抗炎机制初探[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81-83. [4] 伦玉宁,郑作文,邹静.白背叶提取物A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33-34. [5] 王志萍,冯桥,沈树虎,等.白背叶根提取物的体外抑菌试验[J].广西中医药,2012,35(3):55-56. [6] 章波,檀燕君,梁秋云,等.白背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8):3650-3654. [7] 张秋奎,王志萍,刘雪梅,等.白背叶根的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22):57-60. [8] 黄丽贞,郑作文,唐云丽,等.白背叶黄酮化合物QB3对人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22):5394-5396. [9] 张晓刚,吕志平,谭秦湘,等.白背叶根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8):1437-1438. [10] 徐舒. 白背叶根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D].广州:第一军医大学,2006. [11] 朱斌,白桂昌,蒋受军,等.白背叶化学成分和含量测定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10):932-934. [12] 郑琇梅,潘多,曹杰,等.东北天南星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成药,2020,42(1):112-115,1001-1528. [13] 杜树山,雷宁,徐艳春,等.天南星黄酮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9):1001-2494. [14] 徐赫,李荣华,夏岩石,等.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J].应用化工,2021,50(6):1677-1682. [15] 苏慧珊,张琳,张一帆,等.聚酰胺在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9,47(22):2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