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6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25
    上一期   
    专题:智慧农业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和激光雷达数据的单木树种分类
    章萌, 王红, 刘思思, 杨文财
    2025, 64(4):  1-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01
    摘要 ( 33 )   PDF (5878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LiDAR)数据进行单木分割并获取单木树冠范围,提取树冠范围内的无人机高光谱数据。基于波段反射率、植被指数和纹理指数构建特征融合方案,分别为方案1(波段反射率)、方案2(植被指数)、方案3(纹理指数)、方案4(波段反射率+植被指数)、方案5(波段反射率+纹理指数)、方案6(植被指数+纹理指数)、方案7(波段反射率+植被指数+纹理指数)。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黄河三角洲孤岛防护林开展单木尺度树种分类研究,实现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国槐(Sophora japonica)、榆树(Ulmus pumila)和白蜡(Fraxinus chinensis)4个树种的单木分类。结果表明,仅使用纹理指数进行树种分类的结果最差,精度为0.333,Kappa系数为0.056;方案7的分类结果最好,精度为0.917,Kappa系数为0.887。方案5的分类精度为0.916,Kappa系数为0.886,方案5在保证分类精度的同时,明显降低了特征维度,因此推荐将光谱反射特征与空间纹理特征相结合的特征组合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基于改进Faster R-CNN模型的丁岙杨梅成熟度检测方法
    刘玉耀, 彭琼尹
    2025, 64(4):  7-1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02
    摘要 ( 27 )   PDF (7641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在复杂的自然生长环境中快速、精准地实现丁岙杨梅(Myrica rubra)不同成熟度检测,提出基于改进Faster R-CNN模型(ConvNeXt-T+SE+FPN)的丁岙杨梅成熟度检测方法。采用ConvNeXt-T作为主干特征提取网络,提升复杂场景下的检测能力;引入了SE注意力机制和特征金字塔网络(FPN),增强模型对丁岙杨梅不同成熟度特征敏感性以及小目标果实的检测能力。相较于ResNet50,ConvNeXt-T+SE、ConvNeXt-T+FPN、ConvNeXt-T+SE+FPN能够使模型的平均精度均值(mAP)分别提升14.75%、19.85%、21.86%,其中ConvNeXt-T+SE+FPN的mAP提升幅度最大,能够有效提高丁岙杨梅不同成熟度的检测性能。通过对丁岙杨梅图像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改进Faster R-CNN模型在不同成熟度果实的检测中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对未成熟、半成熟、近成熟和全成熟果实识别的平均精度(AP)分别为96.90%、94.63%、95.91%、97.58%,mAP为96.26%;相比Faster R-CNN模型,改进Faster R-CNN模型的mAP提升了21.86%。改进Faster R-CNN模型能够有效提升丁岙杨梅成熟度的检测精度,给杨梅的智能化采摘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模糊PID算法的肥水灌溉系统
    王志华
    2025, 64(4):  14-1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03
    摘要 ( 29 )   PDF (2210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实现农田灌溉中的精准施肥,满足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肥液浓度的需求,设计一种基于模糊PID算法的肥水灌溉系统。该系统在传统PID控制的基础上,结合模糊理论,将专家农田灌溉经验转化为模糊控制规则。通过肥液浓度偏差量和偏差变化率,利用模糊逻辑规则实现PID参数的实时调整,从而精确调控肥液电导率(EC)。在农田灌溉仿真试验中,采用PLC控制的模糊PID设计,其响应时间比传统PID短,达到稳态时间减少了70 s,反应速度更快,性能更好,提高了肥水灌溉系统的精准度。
    基于微信小程序平台的生物活性小分子检测服务微系统
    崔建华, 李爱学, 吴瑞刚
    2025, 64(4):  19-2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04
    摘要 ( 24 )   PDF (3378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提升农业电化学传感器在生物活性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效率,开发了基于微信小程序平台的生物活性小分子检测服务微系统。该系统分为前端和后端两部分,利用VUE、MINA和JavaScript技术实现系统交互服务,为用户提供在线预约、样品提交、结果查询、代理服务以及账户和订单信息管理等一站式服务;系统通过将氨基酸、脂肪酸、真菌毒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多种材料与电化学技术相结合,对特定分子、细胞及其他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并生成报告。该系统实现了对生物样品中活性小分子的快速、准确鉴定与定量分析。
    药用植物
    基于ImageJ的药用植物黄精染色体核型分析
    游磊, 朱哲慧, 石宪铭, 张泽志, 郑兰兰, 张勇洪
    2025, 64(4):  24-3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05
    摘要 ( 26 )   PDF (9064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药用植物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为例,建立基于开源的图像处理软件ImageJ的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和工作流程。打开ImageJ软件并加载Stowers插件包和LEVAN插件,将已获取的黄精中期染色体显微图像经过图片预处理、染色体轮廓选定、染色体轮廓分割及去杂、染色体裁切等步骤后,获取染色体形态数据。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核型图排布,使用Excel软件绘制核型模式图。结果表明,依据Levan核型分类标准,黄精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4=4m+10sm+10st,核型不对称系数为72.11%,核型属于3B型。该方法提出了针对核型图像中染色体接触或重叠的解决策略,具有开源免费、操作流程清晰、交互准确的优点。
    追施尿素或硫酸钾复合肥对北柴胡根系及土壤的影响
    汤兵, 赵秀梅, 游景茂, 张泽志, 李坤
    2025, 64(4):  31-3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06
    摘要 ( 23 )   PDF (238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深入了解湖北省十堰市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在生产过程中肥料对其产量、药用成分含量及根际土壤的影响,在一定底肥条件下,开展单一追施尿素、硫酸钾复合肥对二年生北柴胡根系生长、皂苷总含量、根际土壤水溶性团聚体及其根际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底肥为750 kg/hm2硫酸钾复合肥(N-P2O5-K2O=14-16-15,总养分≥45%)和750 kg/hm2复合益生菌肥(N-P2O5-K2O≥5%,有机质≥45%)的情况下,追施2次尿素或硫酸钾复合肥对二年生北柴胡根系鲜重、主根长、总皂苷含量、根系构型、根际土壤水溶性团聚体、根际养分无显著影响,且土壤氮、磷含量较低。这可能是北柴胡在一定的土壤养分条件下,单一追施尿素或硫酸钾复合肥虽然有助于北柴胡生长,但北柴胡对土壤磷需求较多,造成侧根、根际土壤磷含量较少,因此追肥需要氮磷钾肥混合施用。
    息半夏不同种质资源的表型鉴定与评价
    杨振, 腊贵晓, 史贵霞, 葛晓瑾, 源春彦, 王柏, 余秀月, 计新园, 王文玉, 陈道玉
    2025, 64(4):  35-4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07
    摘要 ( 19 )   PDF (2209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收集息县、淮滨县、浉河区14个区域的17份息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资源材料开展表型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息半夏资源形态特征有8种类型。12个数量表型性状分析表明,结实数变异指数最大,为44.328%,生育期变异指数最小,为6.040%。相关性分析表明,6对性状间呈显著正相关,5对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所有表型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74.32%。聚类分析可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适合筛选高产类息半夏;第Ⅱ类群适宜筛选以种子繁育为目的的息半夏;第Ⅲ类群适宜选育以珠芽繁育为目的的息半夏。通过综合评价,XXBX1可作为高产息半夏品种选育;XXBX6可作为以种子繁育为目的的息半夏品种选育;HBBX16可作为以珠芽繁育为目的的息半夏品种选育。
    湖北省道地药材射干生态育苗套种玉米技术
    王明辉, 夏振洲, 颜鸿远, 谈仲川, 林田生, 陈志刚, 王斌, 李宁, 熊飞, 丁凤菊, 邹彩琼
    2025, 64(4):  42-4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08
    摘要 ( 25 )   PDF (1531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 (L.) DC.]育苗套种玉米的方法,研究了射干生态育苗技术。结果表明,射干育苗套种玉米模式各处理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育苗数最高的为3行射干套种2行玉米、南北行向,育苗数达356.85万株/hm2,比对照增加134.38%;射干育苗套种玉米模式下各处理射干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湿度、叶面温度均与对照具有显著性差异;5行射干套种4行玉米、南北行向的射干叶片温度、土壤温度均最低,杂草种类、数量、鲜重均最小;射干育苗套种玉米模式南北行向、东西行向各处理对玉米的株高、茎粗、子粒重、产量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经济效益最高的模式为3行射干套种2行玉米、南北行向,射干苗经济效益达35.69万元/hm2,射干育苗套种玉米模式经济效益达36.60万元/hm2
    育种·栽培
    小麦株高、旗叶和穗部性状的遗传特性及相关分析
    周芳菊, 张道荣, 凌冬, 汤清益, 孙华卫, 唐清, 王志顺, 刘先斌, 王鑫, 汤三明
    2025, 64(4):  46-5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09
    摘要 ( 24 )   PDF (1787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湖北省种植的20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的株高及主茎的旗叶长度、旗叶宽度、小穗数、穗粒数等性状的变异系数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麦株高和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小,遗传稳定性较高;而退化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受环境影响最明显。各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单穗重与旗叶长度、旗叶宽度、穗粒数、穗长、小穗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退化小穗数、穗颈长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退化小穗数、穗颈长与穗粒数、小穗数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品质与抗性基因的KASP分型检测
    王志, 李寒冰, 王伟, 张玉杰, 田蜜, 王伟伟
    2025, 64(4):  51-5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10
    摘要 ( 20 )   PDF (155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析黄淮麦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主导品种的品质与抗性遗传基础,利用12个小麦品质、抗病、抗旱和抗穗发芽相关的KASP标记对该区99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品质方面,发现33份携带Glu-D1d基因编码的优质麦谷蛋白亚基5+10类型材料及39份含有Glu-A1基因编码的Ax1/Ax2*强筋单倍型材料;抗病性方面,仅12份具备Lr68叶锈病抗性基因,所有参试材料中均未检出抗赤霉病Fhb1基因;抗穗发芽检测中,TaSdr-B1a、Rio Blanco型及Hap-H抗穗发芽单倍型分别见于9份、73份及13份材料中;抗旱性方面,53份材料为COMT-3B基因的3Ba抗旱单倍型,45份为TaDREB-B1a抗旱单倍型,而89份材料为TaSST-4A基因的A2a抗旱单倍型。由此可知,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中,所检测的抗旱基因分布广泛且占比较高,而抗病性方面优异单倍型占比较少,在育种策略上迫切需要强化抗病基因的引入与利用。
    资源·环境
    富硒大豆根瘤菌的筛选鉴定及对大豆生长发育和硒积累的影响
    胡叶青, 张杰, 何婷婷, 张悦, 李从虎, 刘芸双, 胡婷
    2025, 64(4):  58-6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11
    摘要 ( 24 )   PDF (373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富硒大豆根瘤中筛选、鉴定出耐硒根瘤菌,分别采用硒酸钠、亚硒酸钠作为硒源,设定不同浓度梯度,研究根瘤菌的耐硒情况;并以中黄301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空白对照(CK)、根瘤菌处理(Rb)、亚硒酸钠处理(Se)、根瘤菌与亚硒酸钠结合处理(Rb+Se),考察根瘤菌与硒元素结合处理对大豆[Glycine max (Linn.) Merr.]生长发育、硒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0 mg/L亚硒酸钠处理对根瘤菌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CK相比,Rb+Se处理大豆株高、主根长、单株干重分别提高78.67%、82.98%、69.57%,根、茎、叶、子粒、根瘤的硒含量分别提高3.53、2.44、1.37、2.63、1.82倍,土壤硒含量提高2.10倍;与Rb处理相比,Rb+Se处理大豆株高、主根长、单株干重分别提高21.45%、32.31%、14.71%,根、茎、叶、子粒、根瘤的硒含量分别提高113.04%、173.33%、65.21%、160.70%、49.50%,土壤硒含量提高125.65%;与Se处理相比,Rb+Se处理大豆株高、主根长、单株干重分别提高45.13%、56.31%、50.00%,根、茎、叶、子粒、根瘤的硒含量分别提高30.14%、50.01%、27.96%、22.59%、18.19%,土壤硒含量提高19.23%。由此可见,根瘤菌与硒元素的结合处理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发育,能够提高大豆各部位硒含量,同时对栽培土壤中硒积累也有一定提升。
    氮、钾肥减量对沙地马铃薯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王雯, 吴腾帅, 刘梦圆, 白海庆, 刘柏林
    2025, 64(4):  64-6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12
    摘要 ( 19 )   PDF (3148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榆林沙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栽培中的化肥减量策略,以马铃薯V7品种为供试材料,以常规全量施肥为对照(CK,N100%、P100%、K100%),其氮肥(N)、磷肥 (P2O5) 、钾肥 (K2O) 施用量分别为300.0、390.0、120.0 kg/hm2,并设置4个氮、钾肥减量处理,分别为F1(N95%、P100%、K100%)、F2(N90%、P100%、K100%)、F3(N100%、P100%、K95%)、F4(N100%、P100%、K90%),分析不同氮、钾肥减量处理对0~20 cm土层(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生育前期,F2的耕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F3、F4和CK,增幅为11.66%~26.82(P<0.05),土壤温度显著高于F4,增幅为7.87%~12.43%(P<0.05);在马铃薯生育中后期,F2的土壤温度和土壤紧实度低于F3、F4和CK。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CK的耕层土壤pH最低;F2的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低于CK,减幅为18.24%~36.31%(P<0.05);F2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F4,增幅为8.31%~11.74%(P<0.05)。F2的马铃薯产量显著高于F1、F3和F4,增幅为8.01%~15.53%(P<0.05),与CK无显著差异,商品薯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99%~17.58%(P<0.05)。综上所述,氮肥减量10%和全量钾肥的施肥措施为榆林沙区马铃薯绿色高产栽培中适宜的施肥策略。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贵州省武陵山区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罗力兵, 王先华, 邹序安
    2025, 64(4):  70-7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13
    摘要 ( 29 )   PDF (8520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贵州省武陵山区为研究区,根据驱动因子、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土地扩张规律,基于PLUS-InVEST模型分别模拟2030年研究区在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2000—2030年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水体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耕地、草地和湿地面积持续减少;碳总量先增加后减少。2020—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研究区碳储量将持续降低,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研究区碳储量有所增加,生态保护情景更加明显。2000—2030年,碳密度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碳储量充沛地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下降区域主要分布在行政中心附近、交通便利区域、乌江和沅江流域。生态保护情景下的贵州省武陵山区土地利用能综合统筹各地类功能,使研究区碳储量由减少转为增加,对区域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油茶加工剩余物制备不同轻基质及其育苗效果
    李慧, 张明刚, 魏莹莹
    2025, 64(4):  77-8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14
    摘要 ( 22 )   PDF (175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油茶(Camellia oleifera)加工剩余物进行堆肥发酵,将腐熟的有机肥与轻体辅料混合成8种不同的轻基质,经油茶实生育苗试验研究制备的轻基质对苗木各形态指标的影响,最终通过因子分析综合评价制备的各轻基质处理的育苗效果,筛选出最优的轻基质配方。结果表明,育苗近1年后,轻基质C1[50%有机肥(30%油茶子饼发酵而成)+10%珍珠岩+25%椰糠+15%松针]的油茶苗木成活率、苗高、地径、叶片面积最高,均高于CK。油茶苗木生物量排前三位的处理为C1、C2[40%有机肥(30%油茶子饼发酵而成)+10%珍珠岩+20%椰糠+10%松针+20%泥炭]和D1[50%有机肥(50%油茶子饼发酵而成)+10%珍珠岩+25%椰糠+15%松针],其中C1的生物量高于CK。油茶苗木根系形态指标显示,C1的苗木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最大,C2与D1略低于C1,3种轻基质处理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与CK均不存在显著差异;D1的苗木根系密度最大,其次为C1,各轻基质处理根系密度均低于CK。C1培育的油茶实生苗生长指标综合得分最高,优于对照和其他轻基质配方。由此可知,油茶加工剩余物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发酵后可作为配制轻基质的主料。
    芽孢杆菌与密刺苦草联用对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
    陈璇, 孟建军, 孙聪, 汪剑, 邓平, 戴煜泰, 韩晓芳, 郭彪辉
    2025, 64(4):  84-8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15
    摘要 ( 23 )   PDF (5292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芽孢杆菌和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构造一种微生物和水生植物联用系统,探究其对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及对密刺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复合菌和密刺苦草联用组总氮去除率可达79.29%,优于密刺苦草、芽孢杆菌复合菌单独施用组;芽孢杆菌复合菌施用后对总磷的去除率为33.58%,低于单独种植密刺苦草组的75.62%和二者联用组的65.31%。总的来看,芽孢杆菌和密刺苦草联用对水体脱氮效果较好并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而单独使用芽孢杆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除磷效果较差。
    根际解钾菌TK35促进烟草生长、钾素吸收及烟叶产质量提升
    仇艳平, 蔡柯, 霍光, 田馨誊, 马俊锋, 张自豪, 张佳轩, 邝雪灵, 胡佳丽, 郑玉欣, 王义伟, 曹媛媛
    2025, 64(4):  90-9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16
    摘要 ( 21 )   PDF (187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前期从烟草根际筛选获得的烟草亲和性解钾菌TK35菌株,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评估该菌株对烟草生长、钾素吸收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施菌的烟株相比,施加TK35菌液烟株的叶片鲜重、叶片干重、叶片钾含量及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3.89%、11.97%、11.46%和4.9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TK35菌液、80%用量钾肥处理效果最佳,与不施菌液、施全肥对照(CK2)相比,其中部叶钾含量和上部叶钾含量分别提高 14.64%和35.97%,中部烟叶比例、上等烟比例、产量和产值分别提高8.33%、3.20%、3.83%和5.35%。解钾菌TK35可提高烟草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烟叶钾含量,促进烟株生长,有效提高烟叶产质量,提高烟草经济效益,具有开发应用潜力。
    1987—2021年汤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
    单元磊, 郭红, 杨文裕, 宁立波, 杜嘉昊
    2025, 64(4):  95-9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17
    摘要 ( 24 )   PDF (2893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对汤河岸带范围进行圈定,应用当量因子法对1987—2021年汤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87—2021年,汤河上游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增加685.42万元,其价值变化是由建筑用地面积减小、林草面积增加所致,景观格局向生态效益更高的方向发展;汤河中游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在1987—2021年增加11 507.94 万元,但在2011—2021年服务价值有衰减趋势,前期的增加与湿地蓄水面积增加和植被面积恢复使得水体和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有关;汤河下游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增量为1 560.59 万元,原因为1987—2011年林地面积逐渐增加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2011—2021年林地和水体面积减少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
    基于Markov预测模型的1989—2037年嘉兴市景观生态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米渊博, 徐栋, 方贺
    2025, 64(4):  100-10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18
    摘要 ( 17 )   PDF (7931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嘉兴市1989—2019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分析嘉兴市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并基于Markov预测模型对嘉兴市未来土地利用格局进行预测,结合城市扩展分析,探究城市扩展规律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989—2019年嘉兴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建设用地增加明显,城镇化速率加快,耕地转化为林地、草地的概率增大,表明嘉兴市“退耕还林”政策取得一定成效;研究期内嘉兴市土地利用程度较大,土地利用仍处于发展期,预计到2037年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率仍较大,但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平稳;1989—2019年嘉兴市城市扩展经历了中速扩张和快速扩张两个阶段,城市分形维数均维持在1.35左右,整体形态结构较为复杂,对土地利用结构干扰较大;1989—2002年、2002—2010年和2010—2019年嘉兴市城市质心分别表现为向东南、西北、东北方向移动,城市圆形率和紧凑度稳定,并逐步形成稳定的“一主六副,三区三带”的城区分布结构。
    植物保护
    取食沉水植物对入侵物种福寿螺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挺嘉, 王在凌, 芮建腾, 李传仁
    2025, 64(4):  108-11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19
    摘要 ( 20 )   PDF (278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四蕊狐尾藻(Myriophyllum tetrandrum)、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罗氏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6种沉水植物作为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e)的食物来源,测定不同大小福寿螺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的生长发育、死亡率、产卵量等生理指标,评估福寿螺小螺、中螺和大螺对6种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大小的福寿螺取食不同寄主后,其生长发育存在显著差异,但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其中福寿螺小螺取食伊乐藻和罗氏轮叶黑藻的生长性能最好,体重分别显著增长45.67倍和31.25倍;取食四蕊狐尾藻的生长性能最差,体重增长6.67倍。福寿螺中螺取食竹叶眼子菜、伊乐藻和罗氏轮叶黑藻的生长性能较好,体重分别显著增长2.93、2.15倍和2.08倍;取食四蕊狐尾藻的生长性能最差,体重增长8%。福寿螺大螺取食伊乐藻和竹叶眼子菜生长性能最好,体重分别增长18%和13%,产卵块数分别为11.33块和14.67块;取食四蕊狐尾藻的生长性能最差,体重减少了1%,产卵块数也达到最低值,仅为1.00 块。
    湖北梣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初步鉴定
    张建坤, 熊燕飞, 陈碧峰, 王振华
    2025, 64(4):  114-11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20
    摘要 ( 21 )   PDF (201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集湖北省京山市境内湖北梣(Fraxinus hupehensis)7份新叶样品,经过4种培养基分离培养、ITS序列测序,鉴定其内生真菌多样性,并比较湖北梣与其他森林植物内生真菌群落的异同点。结果表明,共分离与鉴定获得454株真菌,分别属于2门5纲29属。分离频率分析发现,DiaportheNigrosporaColletotrichumAlternaria是4个分离频率较高的属,分别达30.40%、12.78%、10.79%和10.79%。单份叶样品的内生真菌分离物可分为8~16个属,不同样品间优势内生真菌及其分离频率比较接近。内生真菌群落比较显示,与树龄相比,样品采集树的农地和林地环境更可能对内生真菌群落产生影响。来自湖北梣新叶样品的内生真菌属的总数比已有研究其他森林植物相对更多,初步体现了湖北梣内生真菌更高的多样性。
    园艺·特产
    不同土壤条件对蓝莓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秦洪波, 郭伦发, 张怡彬, 潘燕林, 王新桂
    2025, 64(4):  118-12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21
    摘要 ( 18 )   PDF (181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3年生南高丛蓝莓品种绿宝石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试验设置了土壤pH、有机肥施用量和珍珠岩施用量3个因素,探究不同土壤条件对蓝莓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条件对蓝莓果实品质和产量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在土壤pH 4.2、园土∶有机肥∶珍珠岩=33.6∶4∶1(质量比)条件下,平均单株结果数达127.00个,平均单果重为2.31 g,平均果实横径为1.69 cm,平均单株产量为293.03 g,结果数量和单株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土壤pH 5.8、园土∶有机肥∶珍珠岩=31.7∶6∶1(质量比)条件下蓝莓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在土壤pH为5.0、园土∶有机肥∶珍珠岩=63.3∶12∶1(质量比)条件下蓝莓果实花青素含量最高;空白对照的各项指标均处于最低值。
    草坪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生长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李茂莹, 胡先近, 丁健, 刘宪斌, 马思媛, 和银建
    2025, 64(4):  122-12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22
    摘要 ( 17 )   PDF (262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不同发展演替阶段草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关关系,以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 Persoon]、匍匐剪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 L.)、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 (Nutt.) Engelm.]、高羊茅(Festuca elata Keng ex E. B. Alexeev)和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为研究对象,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两种试验处理,调查其不同发展演替阶段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生长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发展演替阶段和不同试验处理中,草坪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生长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各异:初期,两者之间在6种草坪、2种试验处理中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中期,两者之间在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中呈单峰曲线相关关系,在人工去杂试验处理中无明显相关关系;后期,两者之间在所有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中呈单峰曲线相关关系,在50%的人工去杂试验处理中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而剩下的50%则无明显相关关系。
    鄂西北石漠化地区不同人工林群落稳定性特征
    杨佳伟, 戴薛, 兰竹, 唐志强, 刘学全, 王晓荣, 付甜, 杨安
    2025, 64(4):  130-13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23
    摘要 ( 21 )   PDF (1570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鄂西北石漠化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人工林群落稳定性,为丹江口库区石漠化生态修复树种选择与退化林修复提供支撑。选择鄂西北石漠化区3种主要人工林类型,应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方法从植被结构、物种多样性、更新潜力、林地生产力、土壤肥力等方面进行群落稳定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石漠化区人工林物种丰富度整体较低,木本植物种类7~16种,草本植物4~7种;栓皮栎人工幼龄林种群更新潜力为36.98%,马尾松近熟林种群更新潜力达到28.79%,显著高于其他地类;乔木层年均生物量最高为栓皮栎幼龄林,显著高于栓皮栎中龄林和马尾松近熟林,年均生物量分别高41.09%和71.67%;土壤肥力主要表现为马尾松近熟林、栓皮栎中龄林>栓皮栎幼龄林>侧柏林>次生灌木林。栓皮栎中龄林、马尾松近熟林群落稳定性高于栓皮栎幼龄林,显著高于侧柏人工林,且栓皮栎中龄林和马尾松近熟林群落稳定性差异不显著。
    基于AHP-FCE模型的平遥古城景观基因评价与运用
    贾珊珊, 付胤胤, 李娇蕤, 闫晓华
    2025, 64(4):  137-14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24
    摘要 ( 17 )   PDF (402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山西省平遥古城景观体系为研究对象,借助景观基因理论,从环境、布局、建筑和文化4个方面对平遥古城的景观基因进行识别提取,利用AHP(层次分析法)-FCE(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量化排序,构建平遥古城景观基因排序指标体系,明确景观因子在古城景观风貌提升中的运用。结果表明,平遥古城综合评价得分为3.374 1分,景观基因整体评价较好;准则层综合评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布局基因、建筑基因、环境基因、文化基因,表明古城布局基因和建筑基因较好,环境基因与文化基因有待提升。分析指标层表明,水系环境、绿地景观、宗教信仰、地方文化、传统技艺、民间艺术6个景观基因能够有效运用于平遥古城景观风貌的提升。
    检测分析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金刚藤糖浆多成分分析
    朱荣平, 吴江, 杨建清, 田立文, 徐怡, 方恩
    2025, 64(4):  145-15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25
    摘要 ( 16 )   PDF (3815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5批金刚藤糖浆为试验材料,色谱柱为Capcell Pak C18(4.6 mm×250 mm,5.0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5 ℃,检测波长为303 nm。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年版)建立15批金刚藤糖浆的HPLC指纹图谱, 指认了共有峰23个;通过比较紫外吸收光谱、对照指纹图谱及对照品保留时间,共鉴定出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虎杖苷、落新妇苷、氧化白藜芦醇、槲皮苷、白藜芦醇8个化学成分。15批金刚藤糖浆化学成分的相似度均大于0.900,不同批次的金刚藤糖浆在化学成分上具有较高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其指纹特征在指纹图谱中也得到有效准确的反映。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聚类分析表明,15批金刚藤糖浆明显被划分为2类,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产地的菝葜(Smilax china L.)原料有关。15批金刚藤糖浆中8个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地理位置的气候、水土环境以及植物生长年限等因素有关。
    城市厨余垃圾堆肥质量分析及潜在风险评价
    赖金丽, 王晓燕, 张旭, 李剑颖, 任晓灵
    2025, 64(4):  153-15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26
    摘要 ( 13 )   PDF (1875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全面评估城市厨余垃圾堆肥质量及潜在风险,选取4个厨余垃圾处理点,设置4种厨余垃圾处理工艺,分别为高温好氧堆肥、动态好氧堆肥、快速制肥、就地制肥。结果表明,4个处理点进场厨余垃圾富含有机质和营养物质,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较低,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潜力。4个处理中堆肥垃圾产出物的有机质含量、总养分含量符合NY/T 525—2021标准限量值要求,通过生物降解等处理技术,厨余垃圾被转化为富含有机质和多种养分的肥料。4个处理中样品均检测到As、Hg、Pb、Cd和Cr。高温好氧堆肥、动态好氧堆肥、快速制肥和就地制肥处理中样品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0,属于清洁水平;样品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27、0.25、0.23、0.19,均小于0.7,结果为安全级别;样品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分别为18.57、17.51、11.76、14.16,均小于150,结果为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堆肥产品质量,有效防治环境污染。
    贮藏·加工
    亚临界萃取光皮木瓜果皮精油的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
    于旺堂, 许明月, 唐培鑫
    2025, 64(4):  158-16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27
    摘要 ( 14 )   PDF (3647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精油得率,优化亚临界萃取光皮木瓜 [Chaenomeles sinensis (Thouin) Koehne] 果皮精油的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光皮木瓜果皮精油亚临界萃取工艺条件,研究了亚临界萃取的光皮木瓜果皮精油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抑制率。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光皮木瓜果皮精油亚临界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30 ℃、萃取时间27 min、萃取次数3次,光皮木瓜果皮精油平均得率为4.16%。光皮木瓜果皮精油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73.5 mg/L和93.5 mg/L。
    环境温湿度对烘丝入口水分的影响规律及预测控制
    李立志, 沈立东, 赵炜, 徐荣照, 马俊, 董省身
    2025, 64(4):  164-17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28
    摘要 ( 13 )   PDF (4869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烘丝机的参数波动大、控制不及时、能耗高等问题,结合烟丝生产工艺分析了影响烘丝入口含水率的因素,研究了外部环境和生产车间的温湿度变化规律,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开展了烟丝含水率研究,揭示了工序环境温湿度变化对烟丝含水率的影响规律。基于多源环境温湿度数据融合和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建立了烘丝入口含水率动态预测数学模型,通过生产实践中的训练优化,实现了烘丝入口含水率的实时预测。结果表明,环境温湿度变化是影响烟丝含水率的重要因素,当环境温度高于20 ℃、环境湿度高于50%时影响最大。模型可以实时准确地预测烘丝入口含水率,最大误差控制在 ±1.5%范围内,MAERMSE的最大值分别为0.80%和0.917 1%,预测值符合生产实践要求,对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工艺精准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物工程
    高葡萄糖诱导对293T细胞类二十烷酸代谢的影响
    曹洋, 柏聪颖, 王文倩, 李浩, 杜佳欣, 郑柏诚, 李捷, 魏利莎
    2025, 64(4):  171-17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29
    摘要 ( 13 )   PDF (391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高葡萄糖(50 mmol/L)诱导293T细胞,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在1~4 d的增殖情况,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细胞中类二十烷酸代谢相关基因及炎症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正常葡萄糖(25 mmol/L)相比,高葡萄糖刺激后,293T细胞内类二十烷酸代谢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仅COX1基因在第5代时出现短暂下调,随后恢复至正常水平。高葡萄糖刺激还导致293T细胞内炎症因子IL-1β的mRNA水平在第11代时显著升高,表明长期高葡萄糖刺激可能诱发293T细胞产生轻度炎症反应。
    经济·管理
    土壤健康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逻辑关系与推进路径
    黄玛兰, 刘彩波, 张雪楠, 张金鑫, 王红玲
    2025, 64(4):  176-18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30
    摘要 ( 15 )   PDF (165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土壤健康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逻辑关系及其协同推进路径。结果表明,土壤健康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而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又能促进土壤健康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土壤健康通过其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服务功能,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支撑。同时,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及农业要素优化配置等路径,为土壤健康发展提供机遇。为协同推进土壤健康与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与制度保障,注重技术创新与应用,实施气候智慧型农业以及夯实智力支撑、打造高水平农业人才队伍等建议。
    异质性环境分权、环境规制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郑然, 李莉, 王志强, 张萌萌
    2025, 64(4):  184-19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31
    摘要 ( 16 )   PDF (1570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度了2010—2021年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了环境分权、环境规制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性与环境分权程度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生态福利绩效表现为平缓的倒“U”形发展趋势,整体上呈下降态势,区域按绩效水平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环境分权对生态福利绩效有显著激励作用;环境规制对绩效的改善具有直接效应,二者交互项也促进了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提高;在分区域检验中,环境分权对东部、中部、西部区域绩效的影响分别为显著为正、显著为负与负向不显著;高分权程度地区与低分权程度地区则分别促进和抑制了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且低分权程度相较于高分权程度地区其负向影响更大。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即建立合理的财权与事权划分制度;调整环境规制强度,因地制宜地确定各省环境税率;优化政绩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将“援助之手”转变为损害人民福祉的“攫取之手”。
    农产品物流资源空间布局演化及驱动因子识别——基于陕西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雷小青, 刘俊霞, 陈婉婷
    2025, 64(4):  192-20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32
    摘要 ( 11 )   PDF (13208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研究方法,基于微观地理数据分析了陕西省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空间布局演变,进行整体层面及区域层面的分析,采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其驱动因子,并应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其驱动效果。结果表明,陕西省农产品物流企业2015年后聚集趋势不断增强,聚集区呈现单核散点—条带式斑点—多核条带式演化,且整体呈沿西南—东北方向延伸态势;关中区域企业分布呈现中心引领,双核联动的特征;陕南区域安康市城区及周边区域(岚皋县、汉阴县)与商洛市商州区、汉中市汉台区一起构成陕南区域企业聚集“三核鼎立”空间格局;陕北区域呈现“两核多斑”分布特征;陕西省农产品物流企业空间布局演化受物流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以及地区消费水平的驱动作用较为显著。因此,提出优化陕西省农产品物流企业空间布局的建议:应跨区域协同科学规划,促进陕南及陕北物流业水平提升,建立科学合理的空间格局优化机制,提高农业物流资源的流通性,鼓励农产品物流企业技术创新与升级。
    组态视角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驱动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
    李姝颖, 张子鹤, 张枥尹, 张丽娜
    2025, 64(4):  202-21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33
    摘要 ( 12 )   PDF (282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动态SBM-DEA模型,测算2013—2022年中国省级农业生态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分析法考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内数字创新环境、数字创新主体和数字创新资源3个要素对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多因素联动效应,探析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在2013—2022年整体呈增长态势,各地区间差异明显,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识别出4种引致高农业生态效率的发展模式,分别为政策资本驱动型、数字技术驱动型、全要素驱动型和产业融合驱动型,4种发展模式虽然不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但具有显著的地区效应,各省份在实现农业生态效率提升中并不遵循一致的组态路径。建议各地区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采用差异化的战略,以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带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
    湖北省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秦昕, 涂维亮
    2025, 64(4):  211-21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34
    摘要 ( 13 )   PDF (1695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经济-人口-社会-空间-生态”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湖北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区域差异。结果表明,2010—2021年湖北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融合发展最好,生态融合和人口融合发展较快;湖北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存在明显的分异特征,宜荆荆恩和襄十随地区的区域内差异在逐渐缩小,而武鄂黄黄地区的差异却呈扩大趋势;再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湖北省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表明,社会经济、公共服务和财政支持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湖北省城乡融合发展,自然因素影响也不容忽视,提出强化城乡融合发展主导因素的驱动作用,重视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差异分化,持续推进“强县工程”建设等对策与建议。
    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建议——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郑程, 符友知, 刘兰妤, 盛敏, 董建辉, 陈登松
    2025, 64(4):  218-22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35
    摘要 ( 13 )   PDF (1565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推进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才评价改革,通过调研分析当前科技人才评价现状,从科研课题组人员数量、结构层次及职能分工等角度深入剖析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从分类标准、指标设置、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健全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改进和创新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方式。
    乡村振兴
    基于“三生”空间功能协调的村庄发展对策——以沙湾市为例
    王湘贻, 陈前利, 刘润香, 阿布都热合曼·阿布迪克然木, 黄胡薇
    2025, 64(4):  222-23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36
    摘要 ( 12 )   PDF (7975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新疆沙湾市北部、中部、南部不同区位条件的乡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3个乡镇的行政村的生产、生活、生态3种功能进行评价,并分析其“三生”功能协调性。结果表明,大部分村庄处于低度耦合状态,少部分为轻度耦合状态,根据“三生”功能值及耦合协调度,将村庄划分为生产-生活功能主导、生活-生态功能主导、生产-生态功能主导、“三生”功能融合发展、“三生”功能融合较差5种类型,并分别提出发展方向与建议。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
    陆颖瑾, 李慧玲
    2025, 64(4):  231-23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37
    摘要 ( 15 )   PDF (153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中国2012—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深入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农水平的提升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都有利于增强农业经济韧性。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对本区域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效果更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在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即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进而增强农业经济韧性。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山西省太谷区为例
    要小刚, 陈霄, 秦明星, 康庆
    2025, 64(4):  237-24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38
    摘要 ( 13 )   PDF (5412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山西省太谷区为研究案例,依据其地形分为平川区域和山地区域,构建评价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以揭示太谷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和乡村转型时空特征,采用VAR模型验证两者之间长期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综合指数和乡村转型指数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西高东低分布;平川区域的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和乡村转型水平整体优于山地区域;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长期均衡,太谷区整体和平川区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乡村转型是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Granger原因,山地区域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之间互为Granger原因;城乡建设用地转型除受到自身结构冲击的影响外,也受到乡村转型的影响,乡村转型对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冲击强度不断增强,而乡村转型受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影响相对较小,受自身结构冲击的影响较大。建议政府在不同区域采取差异化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管控策略,有序推进城乡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协调发展。
    基于“POI-潜力-引力”模型的县域村庄分类方法——以新疆阿合奇县为例
    黄金亮, 王志强
    2025, 64(4):  247-25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4.039
    摘要 ( 12 )   PDF (10973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多源数据测算各村发展潜力,并结合POI(兴趣点)核密度分析、引力模型构建村庄类型划分体系,以新疆阿合奇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阿合奇县村庄发展潜力整体不足,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呈现中东部强、西部弱的空间格局;阿合奇县村庄可划分为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规模控制类、搬迁撤并类5种,占比分别为12%、16%、36%、24%、12%。最后根据阿合奇县现实情况,为各类村庄走向振兴提出精细化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