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61卷 第17期    刊出日期:2022-09-10
    体制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
    胡习习, 石薛桥
    2022, 61(17):  5-1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01
    摘要 ( 451 )   PDF (1526KB) ( 3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08—2019年中国东北地区面板数据,运用非合意产出超效率SE-SBM模型测算东北三省碳排放绩效,并利用门槛面板模型探究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绩效的门槛回归效应,探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化水平以及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碳排放绩效整体呈先平稳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2013年达到峰值。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绩效存在双门槛回归效应,两者呈U型关系,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对外贸易程度、城镇化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绩效有负向影响。因此,东北地区应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实现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推进对外贸易与城镇化进程,从而推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
    基于不确定性理论视角的农业经营主体研究
    白浩, 白鹏飞, 崔佳
    2022, 61(17):  11-1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02
    摘要 ( 335 )   PDF (1537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虑当前不确定的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在梳理不确定性理论的基础上,以不确定性的视角切入,对农业发展进行定性分析,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剖析农业及农业经营主体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新发展条件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自然条件、经济运行、科学技术、政策施行、社会治理等5个方面的不确定性,提出要从动力培育、机制设计、制度保障和科技引领4个方面强化农业经营主体面对不确定问题时的应对能力,利用有限认知在不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化对农业发展的认识、感受模糊发展的魅力。
    乡村治理体系中法治建设的路径探究——以泸州市江阳区Z村为例
    颜杨, 舒梓剑, 彭鎏佳
    2022, 61(17):  17-2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03
    摘要 ( 311 )   PDF (1397KB) ( 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泸州市江阳区Z村治理体系中的法治建设作为典型个案,结合相应的数据分析对乡村治理体系中法治建设的成效进行探析。研究发现,在加强法治建设后,Z村自治的有效性得到增强、德治的不足得到弥补、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得到保障,乡村的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乡村治理规范衔接不顺畅、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以及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不充分等因素,又使得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法治建设遭受到不少阻碍。为此,要通过完善乡村治理的法治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以及培育乡村法治文化等措施来解决乡村治理体系中法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以便于更好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实现乡村振兴。
    基于网络搜索指数的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以新疆为例
    朱海婷, 吴正平
    2022, 61(17):  24-3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04
    摘要 ( 284 )   PDF (1543KB) ( 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政策,提高科技创新政策有效性在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构建了网络搜索数据与科技创新政策有效性的关系框架模型,对新疆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网络搜索指数与科技创新产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搜索数据与科技创新政策有效性存在较强的动态关联性,公共服务和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产出影响最为显著,对科技创新政策有效性影响最大,基础建设和人力资源对科技创新产出影响相对较弱,对科技创新政策有效性影响相对较小。
    绩效管理
    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世浩, 王宝海, 孙鲁家
    2022, 61(17):  31-3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05
    摘要 ( 258 )   PDF (1801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3—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DEA数据包络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东、中、西南三大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最后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2003—2019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总体自东、中、西南依次递减,三大区域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对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外开放水平、财政支农支出、环境受灾程度对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山东省粮食生产效率研究
    高颖, 王兆华
    2022, 61(17):  39-4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06
    摘要 ( 242 )   PDF (1547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也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其粮食生产关乎着国家粮食安全。基于山东省17个地市小麦、玉米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山东省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山东省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均值都为非DEA有效,纯技术效率虽未达到最优,但是处于较高水平,影响其粮食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是规模效率不足;玉米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优于小麦;在小麦、玉米生产过程中,效率高的地市二者综合技术效率值都为1.000,效率低的地市二者综合技术效率值分别是0.229和0.206,山东省17个地市间粮食生产效率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研究表明,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之上应提升粮食规模化生产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率;不断加强科技投入,降低小麦生产成本,保障小麦产量稳步提升;针对不同地市的粮食生产情况提出建议。
    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分布研究
    杨瑞, 许秀梅
    2022, 61(17):  45-5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07
    摘要 ( 255 )   PDF (1966KB) ( 2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研究视角,构建了5个维度、7项要素指标、11项基本指标的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6—2020年山东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出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差异性,并提出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建立健全开放创新型农业体系等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路径。
    中国油菜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农机服务视角的研究
    刘慧桢, 凌远云
    2022, 61(17):  53-5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08
    摘要 ( 252 )   PDF (1459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04—2018年13个油菜主产省和全国平均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测算各省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并进一步探究农机服务水平对油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选取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并同时估计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明显地区的差异,其中四川、江苏、青海3省的油菜生产技术效率最高,贵州、江西、云南3省的油菜生产技术效率较低;农机服务比例对油菜技术效率提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同时财政支农水平、RD投入强度、基础设施水平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受灾面积比例存在显著负向影响。通过增加油菜农机服务的投入能改善其投入要素配置情况,从而提升油菜生产的技术效率。
    基于PPRR理论的团场农业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为例
    张淑玉, 杨立敏, 侯丹丹
    2022, 61(17):  60-6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09
    摘要 ( 271 )   PDF (1697KB) ( 6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基于PPRR危机管理理论逻辑支撑,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作为研究区域,从预防、准备、响应、恢复4个阶段出发,结合理论与第一师三团的实际情况,设置30个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农业灾害发生生命周期中各阶段及相应指标的路径关系和链式逻辑,分析团场应急管理能力之间的影响权重,以此构建影响团场农业应急管理能力评估因素的假设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危机预防、危机准备、危机响应、危机恢复能力在灾害应对中均对农业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两两变量之间也存在显著影响;危机响应能力与危机恢复能力对农业应急管理能力的显著正向影响较大;风险评估有效、减灾主体上下联动一体、人员物资配合调配安排合理对危机响应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灾情的持续跟踪与监测、灾害评估能力得到提升,规避风险能力得到提升对危机恢复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
    农村城镇化
    基于DMSP/OLS数据的新疆城镇化进程研究
    陈瑞, 王一山
    2022, 61(17):  69-8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10
    摘要 ( 255 )   PDF (4875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采用“象限4分法”对新疆城镇化发展从整体-部分-局部的区域性差异展开分析,探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1992—2013年城镇化发展进程。结果表明,1992年新疆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基础薄弱,城镇面积为4 867 km2,城镇夜间灯光DN均值为19.2。1992—2013年发展迅速,城镇夜间灯光DN均值增长至35.5;按照天山山脉划分为南疆、北疆,发现北疆城镇化水平高于南疆;依据“奇策线”划分为东疆、西疆,发现西疆城镇化水平显著高于东疆。1992—2013年南疆、北疆城镇面积差由2 831 km2增长至4 049 km2;东疆、西疆城镇面积差由3 689 km2增长至11 329 km2,表明相较于天山山脉,“奇策线”对划分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效果更为显著;运用“象限4分法”对新疆城镇化水平对比分析,各象限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城镇化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一象限、第四象限。综上所述,1992—2013年新疆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城镇化区域性差距较大,不同区域内城镇扩张速率有所差异,总体呈现区域内的发展不平衡。
    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研究
    杨春
    2022, 61(17):  81-8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11
    摘要 ( 247 )   PDF (1505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将经济增长作为主要追求的目标,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发展质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为了能够更好进行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协调关系研究,分别构建了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该模型发现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及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情况,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呈现为滞后的情况,各个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土地利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农地利用的影响路径与治理措施
    曾广, 扶晗洋, 李春华
    2022, 61(17):  88-9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12
    摘要 ( 273 )   PDF (1397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9年开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农林土地利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因此讨论其对农林土地利用的影响路径以及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土地影响的相关理论构建疫情影响农地的基本分析框架;其次,从疫情影响路径和土地利用主体行为响应两个方面,运用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来探究疫情对农地利用的影响途径;最后,针对疫情对其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研究发现,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从不同方面以不同程度影响着农地的利用,主要包括生产力、生产资料、运输条件、生产技术、粮食安全、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另一方面,虽然疫情对农地利用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在政府、相关部门和人们的有效配合下,通过合理的农地利用决策、调整播种面积、采取可持续土地利用措施、转变种植模式、实行数字赋能农业技术等措施可以解决疫情对农地利用的负面影响。
    基于村中介组织的平台型土地托管模式研究
    贾悦, 魏子鲲, 王文青, 王建忠
    2022, 61(17):  93-9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13
    摘要 ( 248 )   PDF (1408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探索放活经营权的新模式,通过总结平台型土地托管实践模式,运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该模式中各个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行为选择,并从理论角度解释该模式的运行原理。结果表明,该模式具有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率、调节农业结构的积极意义,并有利于整合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源,降低托管组织交易成本,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但该模式也存在适用性受限的问题,该模式仅适用于平原地区可实现机械化作业的大田作物托管,不适用于丘陵山区难以实现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
    基于熵值法的克拉玛依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研究
    王英, 高敏华, 张晓娟
    2022, 61(17):  98-1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14
    摘要 ( 249 )   PDF (1999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二者的综合评价指数、相对发展度以及耦合协调度,研究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2006—2018年克拉玛依市土地利用效益各指数增长,城市化水平各指数发展呈先波动、再增长、后平稳的趋势,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明显增长,相对发展度为土地利用效益滞后、超前、滞后型;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度由2006—2015年的低水平耦合阶段发展为2016—2018的颉颃阶段,耦合状况逐渐向磨合的方向发展;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依次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为失调衰退、过渡协调、中度协调,其耦合协调类型由高度不协调转变为中级协调。
    基于DPSIR-TOPSIS法的新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张晓娟, 高敏华
    2022, 61(17):  104-10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15
    摘要 ( 257 )   PDF (3110KB) ( 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DPSIR模型,构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评价法对新疆2008—2019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9 年,新疆土地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等级逐渐提高,土地安全状况由较不安全等级提升到较安全等级;从子系统来看,新疆土地生态安全的驱动力系统由不安全状态转为较安全状态,状态系统、影响系统和响应系统由不安全状态转为安全状态,而压力系统则呈下降趋势,由安全状态转为不安全状态;2008—2019 年,新疆各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等级逐渐提高,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体上为北疆地区优于南疆地区。
    生态治理
    中国试点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对大气污染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张节, 简义龙
    2022, 61(17):  110-11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16
    摘要 ( 259 )   PDF (1540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碳排放权交易对大气污染治理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显著提升了大气污染治理绩效,并产生了协同减排效应和制度同构压力;碳排放权交易通过创新机制驱动了大气污染治理绩效的提升;碳排放权交易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总绩效和响应绩效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据此提出降碳与减污应协同增效,绿色创新和低碳发展需紧密结合,精准施策和联防联控可双管齐下,最终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进。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河道治理:机理诠释和现实策略
    陈莉
    2022, 61(17):  116-12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17
    摘要 ( 252 )   PDF (1489KB) ( 5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而农村河道已成为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农村河道治理体系建设成为其关键支撑。从治理理念、治理目标和治理模式3个维度剖析农村河道治理体系的理论逻辑,研究发现,目前农村河道治理存在相关机制不健全、多元主体责任缺失和专业化治理水平不足等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从构筑保障机制体系、构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和强化专业化治理能力3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贫困治理
    人力资本、非农就业与农村家庭减贫——基于新疆温泉县的实证分析
    王换换, 王华丽
    2022, 61(17):  121-12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18
    摘要 ( 229 )   PDF (1419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从激发内力入手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而人力资本是激发内力、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因素。基于人力资本视角,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减贫的影响,探讨了非农就业水平在人力资本作用于贫困过程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在相对贫困的标准下,贫困农村家庭的教育、健康、技能培训和迁移水平均比非贫困农村家庭的水平低;教育、健康、技能培训和迁移人力资本均对农村家庭减贫具有显著影响,且健康的缓解相对贫困的作用大于技能培训大于迁移大于教育;人力资本会通过非农就业水平对农村家庭减贫产生作用。给出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的对策和促进非农就业的建议。
    深度贫困地区多维相对贫困识别及其治理途径研究——以新疆和田县为例
    布阿力·拜克尔, 海力且木·斯依提
    2022, 61(17):  127-13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19
    摘要 ( 234 )   PDF (1412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南疆深度贫困地区和田县为研究区域,运用A-F多维贫困测度方法,构建多维相对贫困识别指标体系来识别研究区域多维相对贫困状况。研究表明,考虑多维相对贫困时以κ=3作为贫困阈值,约有52.127%的农户存在多维贫困现象;分解各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的贡献率时发现,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对农户陷入多维相对贫困的贡献率最大;κ=3时研究区域女性的多维相对贫困程度明显高于男性。研究区域中老年群体相对贫困发生率比较普遍;按农户贫困类型分解发现,享受低保的建档立卡户的贫困程度最深,且随着维度的增加其相对贫困程度逐渐增强。针对多维相对贫困问题提出治理对策。
    政策执行视角下第一书记贫困治理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南疆B村的考察
    李婷, 张晔, 曾德鹏
    2022, 61(17):  133-13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20
    摘要 ( 241 )   PDF (1398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政策执行理论,以南疆B村从“深度贫困村”到“脱贫光荣村”的案例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详尽、客观的讲述位于南疆连片贫困地区的B村第一书记扶贫的全过程,深入分析B村第一书记在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政策目标与标准、政策资源、政策执行方式、政策执行机构的特性、政策执行人员的价值取向以及系统环境,并提出结论与对策建议,以期为基层治理提供可复制的经验,防范化解返贫风险,巩固拓宽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陕西省攻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践路径分析
    白凤娇, 郁鹏
    2022, 61(17):  139-14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21
    摘要 ( 251 )   PDF (1543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互补互助。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与转型,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主要针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情况和两大战略的实施实际,在理清两大战略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衔接的具体路径,以促进二者的有效衔接。
    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有效衔接下乡村旅游升级路径研究
    谢天玮, 曲耀荣, 姚茂伦, 许敏兰
    2022, 61(17):  145-14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22
    摘要 ( 250 )   PDF (1374KB)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其高质量发展依赖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也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乡村经济的高水平增长,在当前全面脱贫的局面上,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能够有效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首先在分析中国乡村旅游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其次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针对当前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乡村旅游更有效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森林康养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与路径研究
    李洪
    2022, 61(17):  150-15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23
    摘要 ( 291 )   PDF (1378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乡村产业振兴实施后政策接续与落地衔接成为关注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态资源禀赋转化型产业对挖掘新的乡村经济增长点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认为,首先,森林康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践行高质量发展价值内核,提供主体扶持与激励的有效范式;其次,森林康养与乡村产业振兴理论“互涵”,实践“互促”,新发展理念为其提供持续动能;最后,立足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尤其需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可持续发展、需求导向方面加强建设。
    湖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
    戴浩, 魏君英
    2022, 61(17):  155-15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24
    摘要 ( 238 )   PDF (1436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2020年的相关数据,使用熵值法构建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湖北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3—2020年,湖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呈耦合协调态势,经历了低度耦合,目前已达到高度耦合阶段,且有着向极度耦合发展的趋势,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明显,二者存在较高的耦合关系,但仍存在耦合发展空间,需要继续探索实现高水平的耦合协调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康市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冯炜娟, 田世政
    2022, 61(17):  160-16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25
    摘要 ( 295 )   PDF (2429KB) ( 3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面对时代发展对生态文明战略构建的要求,乡村旅游,特别是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生态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乡村地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农家乐成为符合乡村周边地区消费群体需求的项目。研究从乡村振兴与农家乐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着手,分析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的特点,即生态环境与乡土气息相融合、沉浸式体验与合理消费相协调,并针对陕西省安康市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商洛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测度
    杨瑛娟, 周小婷, 徐悦如
    2022, 61(17):  168-17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26
    摘要 ( 209 )   PDF (1390KB) ( 1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陕西省商洛市为研究区域,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利用复合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商洛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商洛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在2005—2017年经历了中度失调-勉强协调-一般协调的转变路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子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及协调状况逐年好转。
    后扶贫时代背景下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动力机制创新研究
    王会战, 于凌仪, 周磊, 路心如
    2022, 61(17):  171-17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27
    摘要 ( 219 )   PDF (1359KB)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后扶贫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的扶贫战略由解决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的转变,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的动力来源与互动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以中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典型——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为例,通过追踪研究,厘清了旅游扶贫动力机制的生成与演化过程。研究发现,相对有效的旅游扶贫动力机制是在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的初始阶段,实施政府主导,在政府等利益相关主体强大的外力助推下,使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实践尽快启动运行,然后在贫困居民对国家的扶贫政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逐步实施旅游增权,增强贫困居民在旅游扶贫中的主体性地位,最终主要依靠贫困居民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革命老区旅游脱贫的持续性,进而实现革命老区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沔阳特色小镇发展创新路径研究
    余瑞, 梁宇鸣, 许莹
    2022, 61(17):  175-17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28
    摘要 ( 359 )   PDF (1363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特色小镇开发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战略新部署。然而近年来,特色小镇的超常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矛盾与问题,使得部分特色小镇最后宣告失败。为规范特色小镇的健康高质量发展,国家对特色小镇建设进行了纠偏和规范引导。本研究在湖北省仙桃市沔阳特色小镇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沔阳特色文旅小镇创新开发特色路线的优势与问题,以期为后续中国特色小镇发展路径与方向提供参考。
    民族村寨旅游者地方依恋对社会距离的影响——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程玮彦, 严艳, 张小艺
    2022, 61(17):  179-18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29
    摘要 ( 295 )   PDF (1452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客交往是民族村寨旅游地的核心吸引物之一,如何增强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情感联结,满足旅游者情感体验需求,是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构建了民族村寨旅游者地方依恋、情感凝聚对社会距离的影响机制模型,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旅游者地方依恋显著正向影响情感凝聚;旅游者地方依恋通过情感凝聚的完全中介作用对社会距离产生间接影响;情感凝聚显著正向影响亲近,显著负向影响回避。
    基于AHP法的少数民族歌舞旅游产品价值评价——以广西某侗族旅游县为例
    赖玥, 莫秋红
    2022, 61(17):  186-19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30
    摘要 ( 223 )   PDF (1415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旅产品的价值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但文旅产品不同于单一的旅游资源或文化产品,而是融合了两者特征的特殊商品。针对文旅产品的特殊性,以广西某侗族旅游县为例,将现有文旅产品区分为旅游产品、文化产品和景区产品3种类型,应用AHP法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法设置各因子权重,并通过354份游客问卷调查进行因子评价,最终得出作为旅游产品、文化产品和景区产品3种类型的文旅产品的价值评价结果。结果表明,作为旅游产品时,文旅产品作为旅游资源的地域特色评价最高,而作为文化产品和景区产品时,其文化价值和体验价值评价最高。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西南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及障碍因子分析
    陈彩雁, 陈红玲, 董法尧
    2022, 61(17):  193-19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31
    摘要 ( 250 )   PDF (1418KB)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建西南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和障碍度模型构建等方法对西南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水平及其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民族地区整体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偏低,综合发展水平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四川、重庆、云南、广西、贵州、西藏,且融合过程中还存在仅停留于表面、不够深入等现象。因此,应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寻求优化旅游资源配置的提升路径,并提出推动西南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科学建议,为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基于面板VAR模型的新疆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研究
    张茜茜, 喻晓玲
    2022, 61(17):  198-2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32
    摘要 ( 243 )   PDF (1401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二者的协同作用能够实现多方共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2019年的样本数据构建了面板VAR模型,通过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面板VAR估计对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疆、东疆、南疆3个区域的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3个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推动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北疆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效应最大,其次为东疆,再次为南疆;乡村旅游对新型城镇化产生的效应南疆最明显,其次为北疆,再次为东疆。据此提出将乡村旅游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多举措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基于DEA-Mamlquist模型的新疆旅游效率的时空演化分析
    张婉博, 李晓东, 马彦华
    2022, 61(17):  203-20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33
    摘要 ( 226 )   PDF (1896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新疆为研究区域,选用DEA-Malmquist指数二次分解模型、GIS空间方法分析2008—2018年新疆14个地州市旅游效率的时间变化、空间特征及旅游重心迁移轨迹。结果表明,旅游效率整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规模效率高于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且规模效率的变化趋势同综合效率相同;旅游重心一直处于新疆北部伊犁和巴州交界处,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研究期内,重心迁移轨迹主要呈东西变动;新疆旅游市场以旅游资源为导向,同时也受交通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乡村产业
    文化价值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的应用误区及改进策略
    杨丽雯, 娄馨月, 陈思源, 李玫瑰
    2022, 61(17):  209-21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34
    摘要 ( 234 )   PDF (1443KB) ( 2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先,总结了现阶段文化价值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的应用模式,并提出了模式的选择依据。然后,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文化价值出发,分析了文化价值空心化、品牌文化过度夸大、品牌故事难以理解、品牌文化宣传创意不足、产业与文化融合形式大于内涵等操作误区。最后,针对误区提出了品牌合理化“二次注册”、系统性市场细分、多角度挖掘品牌文化、四产融合以提升品牌内涵等对策。
    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治理生态研究
    魏卓然
    2022, 61(17):  214-21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35
    摘要 ( 218 )   PDF (1501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互联网+”不仅能够对农业产业链技术供给方式进行革新,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入农业领域,以深度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的融合,改变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形态。“互联网+农业产业链”是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农业经济、提升农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在实践过程中主要表现有4种主导模式,分别为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联盟以及现代农业。当前,应从顶层设计、制度等配套服务,技术、人才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为“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发展提供系统支持。
    农村金融
    数字金融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分析
    崔海红, 黄娇, 黄逸鸣
    2022, 61(17):  218-22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36
    摘要 ( 238 )   PDF (1529KB) ( 4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2015年、2017年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数据相匹配,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与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与农户贫困脆弱性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对降低农户发生贫困脆弱性的效应更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对降低中西部地区农户、人口规模小区域农户、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效应显著,而对东部地区农户、人口规模较大区域农户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农户的贫困脆弱性降低效应不显著;相较于直接减贫,数字金融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的效应更多在于防贫;数字金融对降低中青年户主、受教育水平高的户主的贫困脆弱性降低效应显著,而对降低老年户主和受教育水平低的户主的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不显著。
    新疆农村合作金融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检验
    苏向辉, 杨宏伟, 马瑛, 赵和萍, 曾德鹏, 杨童波
    2022, 61(17):  226-22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37
    摘要 ( 214 )   PDF (1454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村金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为深入了解和掌握新疆农村合作金融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VAR模型等方法对新疆1989—2018年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贷款余额和第一产业增加值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合作金融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且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农村合作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乡村人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问题探析
    宋建辉, 秦静
    2022, 61(17):  230-23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38
    摘要 ( 327 )   PDF (1384KB) ( 2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寻合理可行的集体成员身份认定标准与方法,首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成员身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进行了相应界定;随后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研究已有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且从户籍标准、权利义务标准、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和复合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评析。结果表明,不同类标准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和不足,也各自产生和适用于相应时代,但均未能彻底有效解决复杂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问题;相对而言,复合标准考虑因素更加全面,能够较为系统准确地把握成员身份认定各关键节点,有助于准确认定个体是否具备成员身份。故而,建议在对农村人员身份、人口流动等各方面变动情况准确掌握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复合标准各考量因素进一步调整优化,进而强化标准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农村人力资源空间智能化配置模型构建研究
    戴雪儿, 徐静
    2022, 61(17):  236-24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39
    摘要 ( 229 )   PDF (3378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耦合协调度和最小二乘模型对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和分布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江西省老龄人口的热点聚集由原先的平原地区逐渐演变为南北“双热点”,且农村劳动力呈现出中间数值低,南北数值高的空间分布状态,耦合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同时预测结果表明,城镇化率增速放缓,南北劳动力差异存在溢出或缺失情况。故建立其智能化配置模型,因地制宜引导剩余劳动力的回流和流转,有助于减缓人均耕地压力增加和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浙江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李明珍, 劳慧敏, 田甜
    2022, 61(17):  243-24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40
    摘要 ( 306 )   PDF (1364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总结浙江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主要推进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面临的问题。研究发现,浙江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结构性问题突出、高能级创新平台缺乏和创新活力仍显不足等问题。最后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优化人才引育体系、健全科技工作协同机制、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和完善农业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数字乡村
    数字经济影响国内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机理——基于动态面板的实证研究
    殷静蔚, 房琳
    2022, 61(17):  247-25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41
    摘要 ( 243 )   PDF (1402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数字经济影响国内市场一体化发展作为研究的主题,在梳理数字经济影响市场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上,利用中国30个省际层面的相关数据构建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以此测算2007—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再借助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检验数字经济对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以及存在的内部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电商与物流耦合协调关系与空间演变研究
    陈岫, 平海
    2022, 61(17):  251-25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2.17.042
    摘要 ( 244 )   PDF (3346KB) ( 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13—2019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农产品电商和物流的耦合协调关系以及时空格局演变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电商与物流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都呈稳步上升态势,二者的关联作用逐步增强,2016年进入电商与物流同步发展阶段;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产品电商与物流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反映了整体不平衡仍存在,而且存在明显的东西地区的差异现象,已形成了以四川为中心的东西高低值分界区,以青海、新疆为中心的西部低值聚集区,以河北、山东和江苏为中心的东部高值聚集区;全局Moran's I指数显示全国农产品电商与物流协调度的集聚现象在减缓,整体耦合协调水平在不断改善。